寺为什么叫寺,庙又为何叫庙,寺和

寺为什么叫“寺”,庙又为何叫“庙”,寺和庙之间有什么区别?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的传播最尤为广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达到分庭抗礼的局势。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至于基本上每个村庄,都遍布他们的足迹。

佛道二教自国内发源后,便有了寺庙这些名称的建筑,这些大大小小的寺庙中,有一些还成为了国家保护的重点文物,受无数人民的膜拜。

寺庙是中国佛道儒建筑的总称,虽然都是宗教建筑,但也有一定的差别,不可混为一谈。

中国著名的寺庙中,有白马寺、少林寺、寒山寺、灵隐寺、金山寺等等。著名的庙如城隍庙、夫子庙、孔庙、文庙等等。

何为“寺”

寺的由来,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传闻在永平年间,天竺僧人用白马驮着40多卷经书来到了中土,汉明帝为他们建造了非常雄伟的房舍,用来普度众生、弘扬佛法,因为是用白马驮着经书来的,于是取名为白马寺,后来只要是佛教建造用来传经的场所,一般都称之为了“寺”。

所以,“寺”基本上可以定义为佛教修行、弘扬佛法的建筑,梵文中是这样解释的,寺就是僧徒生活、居住和修行的地方,说得通俗一点,有和尚或者僧人长期在这里生活修行,而且供奉着许多佛像,便称之为寺院。

何为“庙”

虽然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庙通常就是祭祀“鬼神”供奉圣贤的场所,所以跟寺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庙的历史更加悠久,庙大多是中国道教和儒教先贤的祭祀场所,也是古人祭祀和供奉祖宗的场所,后来民间自发将许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建造庙宇,以此来祭拜和怀念他们,孔庙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一些地位显赫的人甚至可以自己建家庙,皇帝的祖庙就是太庙。

另外,寺院中一般供奉了许许多多的神像,但庙却大都是单独称谓,一座庙宇中一般供奉的是特定的神灵。如土地庙、城隍庙,我们就知道是去祭拜土地或者城隍的,关帝庙供奉的又只是关公关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