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士古老神秘,传承日久。
他们身怀各类方术,作为“士”群体的一部分,也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与技术修养,凭借自身所掌握的天文占候、相命、风水、医药、养生、符咒等方术在宋代社会的各个阶层游走并生活。
宋代的方士群体掌握着五花八门的方术,大多方术都是承自前代,如医、卜、星、相之类皆渊源已久。
许多方术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依靠的是古人恒久的世俗迷信心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相信天命与神灵。
宋代社会尽管经济繁荣,科技也有很大的进步,但也仍未摆脱迷信思想,这就给了方士群体很大的发展空间。
01宋代方士
按照宋代方士掌握的方术及主要的行为活动,我们将宋代方士分为如下几类:
1、天文占候之方士。主要擅长天文占星、阴阳五行、历算占卜等方面。
2、相人推命之方士。主要擅长阴阳五行、相术、命理术等。
3、风水堪舆之方士。擅长通过观察形势或理气,择阳宅与阴宅。
4、医药方士。钻研医术与本草,济世救人。
5、养生方士。擅长修炼服食之术(内、外丹术),追求养生延年。
6、法术方士。擅长符水术、咒术、幻术等等,用以祛病、役鬼或表演。
以上是按照“术”的不同而分类。数术方士多精通天文占候。他们有些入朝为天文官,隶司天监,掌天文、星历、推步、预测、占候等等,为统治者服务。
相术推命、风水堪舆也是由阴阳推步之学衍生出来的,也属于数术类。医药、养生方士可以方技方士概之。
以“术”分类方士,其实将许多擅长不同方术的道教方士分开了。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宋代道教方士,这一重要的群体。
宋代方士的一大特点,就是许多方士常常以道士的身份,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这与宋代道教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
唐代中期以后,儒释道合流成为趋势。宋初的统治者,采用了儒释道并用的态度。宋太祖既拜孔庙,又修佛寺、祭道观,摆出了三教并重的姿态。
然而道教在政治上又具备了一定的特殊作用,故相比于佛教而言,宋代统治者对于本土道教依然有着偏心。
自道教新兴,其内外丹养生术不仅丰富了方技,一些极具神仙道教色彩的活动,与仪式发展并传播开来。
宋代的道教方士们不仅掌握着医、卜、星相等传统的方术,进行着占卜、预言、看相、推命等活动,也掌握着许多具有道教特征的方术。
在道教方术中,与政治最紧密相关的便是预言天命,将君权神化以及设坛斋醮,沟通天神这类迷惑民众的活动。
南朝陆修静与唐五代的杜光庭,曾对道教科仪进行整理、修订与改革,在唐宋时期道教斋醮科仪,已经普遍被王朝统治者所利用,带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
斋醮,即以花烛、瓜果、汤酒等物上供天神,与神沟通,求神赐恩。宋朝结束了五代道教斋醮科仪低迷衰退的状态,在道教复兴中又将斋醮之法推上了盛势。
在统治者崇道政策下,官方多兴修宫观,邀请道教名流主持事务,设坛斋醮祭神,其中包括了各种道教的方术,如祈雨、驱邪、度灵等,官僚阶层至底层百姓皆是信奉者。
在宋代能够得统治者信赖与重用的道教方士,一般都拥有着道教斋醮科仪的知识。宋初,太祖重修京师建隆观,便邀请道士苏澄隐主持此宫观,未果,才又向他请教养生。
蜀地道士刘若拙常常奉诏于禁中道场设坛祈禳,“其法精审,上甚重之”。太宗即位不久,就重修上清太平宫,重用祀神方士张守真。
宋真宗以神道设教,利用道教进行了降天书和封禅祭祀活动,在位期间宠信、任用了不少道教方士。
仁宗时期崇道降温,略有偏向佛教的迹象,士大夫中主张抑制佛道而复兴儒学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反对官方出资修寺庙道观,上疏减少道场设醮活动,使得仁宗对于道教、佛教的推行政策才有所收敛。
英、神、哲三朝的道教活动进入了平稳低调时期,而到了宋徽宗时期,道教方士活动进入了狂热期。
徽宗本人信奉道教神学,礼遇道徒方士,兴修道观,大肆进行官方的斋醮活动,还鼓励各界人士学习道经,使宋代进入了崇道巅峰,也加速了宋朝政治的腐败。
02宋代方士的类别
数术,亦作术数,包括数字、理数(逻辑)和命数(机运),主要有三大类,即占卜、相术、厌劾祠禳,为了探求天地自然之规律,或得到人事吉凶的预兆。
一般来说,数术方士都是善于预言的。他们通过自身所掌握的方术,对人的前途命运、事的凶吉祸福、国家的灾异命数等等,作出各种各样的预言。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趋利避害的应对方法。
数术方士有多种,以他们所掌握的不同方术来区分,他们有时也被称为术士、方术士、相士、卜者等等。
宋代最典型的数术方士有三类:精于天文占候的方士;掌握占卜、相术、命理术的善于相人推命的方士;由阴阳五行与占卜衍生出的擅长风水术的方士。
方技,在《汉志》中有四类:医经、经方、房中与神仙。
医经与经方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目的是祛病,以草木之药为主,后者的目的是长生不老,以金石之药为主,即服食、饵药外丹术便与此有关。
我们研究宋代的方技方士,按照他们所掌握的方技,大致将其分为两类:医药方士与道术养生之方士。
医药方士便是以本草为主,以祛病救人为业的方士,修炼养生之方士则指修炼内、外丹术,以延年、长生为目的的方士,包含了先前所言的金石术和以行气、导引等法注重精气神修炼的道教神仙术。
03宋代天文占候之方士
方士与天文数术极有渊源。目的在于预知国家的气数和人的命运祸福。
宋代精于天文占候的数术方士大多进入天文机构任职,有赵修己、王处讷、苗训、楚芝兰等人,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宋初统治者政令的限定。
太祖、太宗对于天文数术方士的管理,都颁布了严格的政令。究其原因,当是五代末到宋初的许多天文数术方士,在宋太祖夺权斗争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04宋代相人推命之方士
能够进行相人推命的方士大多掌握着占卜、相术与算命术(命理术)。因古人信奉天命,相术与命理术的渊源十分遥远。相术是中国古方术的门类之一,又称为“形法”。
相术不仅仅观察人的五官、气色,人的声音、毛发、躯干四肢等凡人身体一切之部位,都在观察统摄之内,由此来推出人的祸福吉凶、命运生死。
命理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通过干支和人的生肖推出个体的命运。
相术与命理术,在汉代就是推算人贵贱穷达的两种途径,也逐渐被纳入四处鼓吹神仙鬼怪说的方士们,杂学的方术内容之中。
宋代的数术类方士中,精于天文历算与占星术的人,由于统治者的严格管束,大多被集中到朝廷所设置的天文机构之中,许多专门的相人推命的数术方士在民间。
相术和命理术都在唐宋进入了鼎盛时期。善相人推命的方士有袁天纲、张憬藏、慈恩僧、贾笼道士等等。
袁天纲是唐代最有名的相士,曾利用相术预言了武则天“当为天下主”;他也为岑文本看过相,说他眉长过目,“他日文章冠天下”。
与袁天纲齐名的相术方士张憬藏,曾留书“余见居台司”于中书令裴光庭,数日之后裴光庭果然被贬为台州刺史。
宋代相人推命之风较之唐代更甚。相传北宋徐子平创建了四柱命理法,以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的四柱八字推算禄命,开创了“子平术”一脉。徐子平是五代末宋初的隐士,与方士
麻衣道者、陈抟一起隐居在华山。麻衣道者与陈抟一僧一道,皆是精于相人推命的方士。
05宋代风水堪舆之方士
宋是风水术大兴的朝代。风水术的崇信者颇多,从帝王到士庶,基本覆盖了所有的阶层。
宋代的帝王极其重视皇陵的选择。太祖在乾德元年()召令当时,已被纳入司天监的数术方士赵修己,与按行使王仁赡,改卜于西京巩县西南四十里邓封乡南訾村。
后北宋除去徽钦二帝,其余七帝皆葬于巩县。
风水术最重要的两大流派的形成也在宋代,即形法宗与理气宗。形法宗源于江西,主形势,今称“峦头”,依据山形地势,以龙穴砂水四者相配来定吉凶。
理气宗源于福建,主理气星卦,又称方位派,依据八卦五星来定吉凶。
两派在宋代出现了许多极有代表性的人物,形法派的刘潜、傅伯通、邹宽、赖文俊,福建理气派的创始人与集大成者王伋,都是当时著名的风水术士。
此外,宋代有关风水术的著述十分丰富,远较前代勃兴,也是宋代风水术兴盛的体现之一。
06宋代医药方士
在中国的历史上,宋代是最重视医学的朝代。
这种重视,首先体现在对于国家医药文献的编撰与官方药局的建立上。宋初官方修订第一部本草《开宝本草》二十一卷、《神医普救方》一千卷,又有《太平圣惠方》百卷。
仁宗时订《黄帝内经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设置校正医书局,校订宋前经典医学著作;神宗时建立官药局;徽宗时刊正《黄帝内经》,并将官药局推至全国。
道教方士多拥有庞杂之道术,医药是其中一门,养生术亦是其中一门。
医药方士与宋代方士群体中,其他的方士相比,是最接近儒士精神内核的群体。他们大多怀着利国济民之心,在从业中脚踏实地。
我们可以将宋代医药方士的活动大致分作三类:医学实践、医书的进献与修撰以及日常交往活动。
医学实践活动是最为普遍的。他们掌握着诊脉、针灸、方药等等治病手段,对于儿科、妇科、贯穿伤、眼疾这些疾病都能够对症下药。
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都是他们救治的对象。医书的进献与修撰则是重要的医学理论贡献。
无论是官修的《开宝本草》《太平圣惠方》,还是私人著述的《神应金针要诀》《钱氏小儿方》《伤寒总病论》等医书,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钱乙的《钱氏小儿方》,又名《小儿药证直诀》,被称为“幼科之鼻祖”,上中下卷分论脉法、医案与方剂,详细讲解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与常见疾病治法,留有上百首方剂。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补亡张仲景之学,其寒毒学说、体质学说、温病思想都对后世的伤寒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所谓著书立说,泽被生民。
07宋代法术方士
法术方士,即善幻术、符篆、咒术等等奇能异术的方士。他们通过所谓的法术冒充天意或沟通神鬼,彰显他们的法力神通。
又由于没有系统理论知识的支持,他们在诸多方士中具有最高的神秘性,其术是最接近于巫的。
宋代擅长各种法术的方士一般道士、僧侣占多数。根据宋代的法术方士施法目的可以将他们分为“应用型”和“娱乐型”两种。
“应用型”的法术方士一般是利用法术来进行疗疾、召役等活动,“娱乐型”的法术方士即运用法术来进行表演,达到娱人的目的。
在宋代,除了徽宗朝之外,出入禁中的法术方士并不多。根据宋代的文献记载,他们大多不受朝臣的待见,因符水、咒术、幻术的欺骗性质以及蛊惑人心、图谋不轨的行为被称为“妖人”或“左道”,大多没有好下场。
由于宋代都市发展繁荣,城市经济的逐步壮大之下,诞生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他们生活上富足安逸,在物质需求之上就产生了更多娱乐需求,因此,原本只属于上流贵族的艺术活动在民间流传开来。
利用变幻莫测的法术在民间进行艺术表演成为许多宋代民间方士谋生的途径。宋代是民间卖艺者职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民间许多擅长咒术、幻术表演的奇人异士已经开始从玄妙数术、神通法术的神灵操控中解脱出来。尽管他们有些人仍打着神仙旗号,但只是吸引眼球的手段,并非一定有宗教信仰。
因此,民间许多幻术、咒术的活动只是单纯的表演娱乐行为
08结语
总而言之,宋代数术方士们的行为活动上联结着帝王与官僚士大夫,下又联结着底层庶民。他们所挟之术给予了他们这种特殊的交往能力。因此他们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群体。
他们的内部又是复杂的,知识水平、社会身份、品性追求皆有差异。道教方士散落在各类方士群体之中,盖因道教方术原本就吸收广博,庞杂多样。
在占卜、相命、风水、医药领域我们可以看见诸多道士的身影,而精于养生修炼、符咒法术的方士大部分都是道教方士。
宋代著名的道教方士,无论品性高低、名声好坏,基本都与朝廷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史书与笔记中皆有相关的事迹流传。这些方士的活动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