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曲阜孔庙之櫺星门

过泮水桥后是櫺(líng)星门,此门曲阜孔庙的第一道门。样式为一座三间四柱火焰冲天柱式石坊。

石坊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上层刻绦环花纹。下层刻“櫺星门”3个大字,为清乾隆皇帝公元年(年乾隆十三年)御笔。石坊下设栅栏门,左右接墙垣。坊高10.34米,圆柱上下两节,前后石鼓夹抱,两节相交加石戗柱斜撑。

明代时此门为木制,公元年(清乾隆十九年)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改为石质。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后汉书》记载,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龙宿”的左角,因为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而称门为棂星门。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说:“后人以汉灵星祈年与孔庙无涉,又见门形为窗灵,遂改为棂。”

文庙中的棂星门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以后出现的,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棂星。孔庙设门名灵星,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天振星、文曲星、魁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说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乌头门是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的门的一种类型,是坊门和高等级住宅的一种特殊造型,也称乌头大门、棂星门。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门,板门是宫殿、寺庙等使用的房门样式,而乌头门则是私人宅邸、寺庙等院门、大门的样式。这种门是比较开敞的大门,形制上有复杂与简单之分。由于当时等级制度的限制,有一定身份的权贵和豪门才能使用。

乌头门是后世院门的源头,也是汉唐时坊门的源头,以及牌坊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样式。

关于乌头门,史料最早见于东魏时的《洛阳伽蓝记》。《唐六典》记载:“六品以上,仍通用乌头大门。”

“棂”的繁体字为“欞”,据说当年乾隆题字的时候,觉得“欞”字笔画太多,同“星门”二字写在一起,笔画粗细很难统一,就自作主张,把右下部的“巫”字给去掉了。中国旧时有“名人笔下无错字”的说法,皇帝是真龙天子,更有造字的特权,于是“欞”就变成“櫺”了。

但是此说法有一个问题,如果“櫺”字应为乾隆皇帝所造,是他下命令将“欞”字下面的“巫”给去掉的。那么在清乾隆以前,应该不会有这个“櫺”字的。可是,早在唐代孙过庭所书的三国何晏《景福殿赋》中,就出现了“櫺槛披张”的字句。翻开古籍文献也不难看到“櫺”字,如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彤云斐亹(wěi)以翼櫺。”东汉班固《西都赋》:“舍櫺槛而却倚”。

其实,只要查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会发现在这本我国第一部字典中,收录的就是这个“櫺”字。许慎的解释是:“楯(shǔn)间子也。从木霝声。”楯为栏干的横木。

而“欞”字,最早收录在南朝梁代太学博士顾野王的《玉篇·木部》中,解释为:“欞,长木也。”元代《古今韵会举要》注明:“欞,通作櫺。”

如此看来,“櫺”的出现要远远早于“欞”,二者可以通用,后来都简化为“棂”。故而这种乾隆造“櫺”字的说法,颇有臆测或者卖弄的意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