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寒已近,落叶有声;同气相应,再续书情。
近日,济南市市中区教体局第四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的第一阶段学习顺利完成。市中区教体局教科室明亮主任、宣法科董国华科长、山东大学国学大学堂辛成志主任组织并参与了本期培训。来自区各中小学的50余位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骨干老师,满怀期待与诚敬,完成了此次人文培训,收获为多。
第一阶段的培训,由聆听齐鲁、舜城济南,寻根龙山、溯源东夷,取道青州,问礼曲阜四个部分组成。
在开班仪式上,教科室明亮主任首先指出,此次培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立足教学实际,深入文化馆舍,确立学习主题、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为孩子们的生命成长绘就底色,要求老师们用心体会,实地践行开发课,真正让孩子们身心受益、以文固本,涵养生命、利益他人。
第一部分:承齐鲁文化,溯虞舜文脉
12月15日,市中区教体局第四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在白马山脚下的原山小学拉开了帷幕。薛南青、赵志刚两位先生分别为大家带来《齐鲁文化》《舜城济南》的精彩讲座,让人收获颇丰。
上午,山东大学教授、著名齐鲁文化研究专家薛南青老师授课。薛教授旁征博引,诙谐幽默,以宏大的唯物史观梳理了齐文化与鲁文化的源流,归纳总结出齐鲁文化的不同特质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力、国风走向。齐文化的重经济、崇功利、举贤才等特质铸就了强盛富庶的齐国;鲁文化的崇礼乐、讲仁义、重道德等特征孕育了悠久醇厚的鲁国,并使其典型代表——儒家文明逐渐走向了中原,穿越古今,走向了世界。薛教授以史注经,以经解史,系统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国家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在修身处世中的超越价值,引发了老师们的强烈共鸣,中华文化的自信在每一位听众的心头作响。
下午讲座由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山东大学国学大学堂特聘专家赵志刚先生进行。作为知名舜文化研究学者和推广人,他的讲座以清晰的架构、智慧的思辨和文化的情怀始终吸引着听众。
舜,年二十以孝闻,开中华孝道之先河,道德始祖。其治下的禹、契、弃、伯夷、伯益等大臣,都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点灯人。“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人文始祖的道德秉性,烛照文明,激荡人心。
从习见中发现“陌生”,从历史里探寻真谛。沿着舜的非凡成长轨迹,循其事,知其人,那些散落在传说和遗迹中的碎片,在赵先生的厘清中,被一点点地拼接、塑形,赋予生命的感动,生出重重的敬仰与钦慕。
身处当下的语境,亲近并理解舜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赵志刚先生特别强调,我们应该走出疑古思潮,从源头上确立那些英雄时代的英雄,重建文化的信心。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者,要深刻领会舜文化中“孝、仁、和”三重要义,并以仁孝为核心命意,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整整一天的传统文化培训,丰富而充实,所有参训人员内心都触目为温,充满感动。这样一种“温情与敬意”,既来自于课程本身内容的历史情感,也来自于两位学者的全心付出,还来自于原山小学领导和师生的鼎立相助,学校的清和雅致,诗礼风范令人欣悦。
台上台下,心会神通;慕道向学,文化有情。
第二部分:溯源古脉,寻根济南
12月16日,是市中区教体局第四期传统文化师资培训的第二天,老师们一行来到章丘,开启了一段溯源古脉、寻根济南的学习之旅。
龙山文化,中国东方史前文明之星
上午,传统文化教育的骨干教师在龙山城子崖遗址目睹了一段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周代文化的“三叠层”古城墙,仿佛穿越到年前的史前文明,共赏灼灼耀眼的“龙山文化”。
在龙山文化博物馆中,通过观看精美的陶器、骨器、玉器,聆听到解说员专业的讲解,老师们循着年前的西河文化、年前的后李文化、年前的北辛文化、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年前的龙山文化的时间脉络,感受生活在山东大地上的东夷先民开创的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史前文明。
行走其间,邂逅《大东》,倍感亲切与自豪。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所收集的这首讽刺诗《大东》,乃谭国某大夫所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轻吟其韵,手敲编磬,礼乐传承自在其中。
龙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弥补了中华文明黎明前后(新石器时代晚期由前国家社会向国家社会的过渡阶段)最为紧要的一环,有力驳斥了“中华文化西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东方史前文明之星、考古圣地。特别是其代表器物白陶鬶和黑陶蛋壳杯,已经从实用器逐渐发展为礼器,表现出上古时山东先民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对礼制的追求,为后世影响中华文明进行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观完展厅,龙山文化博物馆张宗国馆长以《最早的济南》为题,为老师们介绍了济南的前世今生。在济南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中,一直有“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的说法。平陵城是当今山东省会城市济南的古城,原址即是龙山城子崖。汉高祖刘邦置济南郡,郡治平陵城,这是历史上“济南”这一名称的首次出现。到西晋永嘉末年,济南郡治于从东平陵迁至济南历城。
一上午的参观学习,老师们系统地感知了济南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明进程,浓浓的乡土自豪感油然而生。场馆内胜友如云,老师们或伏案记录,或拍照记录,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积累课程资源,为培育孩子们的家国情怀做好知识和情感的储备。
2.文明探源,源头主干地域文化合一
下午,骨干教师们走进章丘博物馆。从史前部落,西河遗址,到城子崖的龙山文化,再到神秘古谭国,老师沿着历与文化的遗迹,一路走来,了解东夷文明、齐鲁文化、泉城济南的历史演变。砖雕壁画,现民间风物;历代铜镜,照容明得失。瓷器文化,渊远流长,“南青北白”,釉纯彩艳。
探寻先民古迹,畅游历史长河;聆听细致讲解,寻根济南文化。通过参观博物馆,老师们实地体验学习传统文化,饱尝饕餮盛宴,充分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文脉赓续,涵养华夏文明;舞乐飞扬,彰我礼仪之邦!
第三部分:海岱惟青州,益都自风流
朔风轻拂,暖阳微熏。12月19日,市中区教体局第四期传统文化培训驰至古城青州,青州文化的精神之旅次第展开。
九州之首,青州勃发
上午,一行人便来到了期待已久的青州博物馆。作为唯一一个首批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县级市博物馆,以其盈千累万的藏品、浓郁悠久的历史传承而闻名全国。跟随解说员的指引,来到青州简史陈列厅,陈列厅以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文字、图片,让大家近距离了解了青州的历史沿革。
青州之名,始见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东方属木主春为生发,故而曰青。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境内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到岳石文化,序列明晰,前后相继。大禹治水划九州,功臣益于青州建益都,后又为齐国所属……一路下来,仿佛置身于时光长河里,青州历史的一幕幕在眼前流淌。
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龙兴寺佛教造像,展示出了别具一格的“青州风格”,让人真切感受到了可以媲美蒙娜丽莎的笑容。明代殿试状元卷,是全国现存唯一科举考试的状元卷,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东汉“宜子孙”玉璧,千年磨砺,温润有方……小小的博物馆浓缩了璀璨的青州历史文化。
随后,青州古城管委会冯殿佐主任以《文化,令我们如此着迷》为题,给老师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青州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范仲淹手书的《伯夷颂》、欧阳修的《泷冈阡表》重见天日;夏竦在南阳河上主持架了一座中国最早的木结构虹桥——万年桥,流芳千古;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寓居青州二十余年,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词林绝唱。冯主任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老师们认真倾听,不时记录,从人文历史中获取知识,重新认识了熟知却不熟悉的青州。
海岱都会,古城遗迹
下午,老师们来到了青州古城进行室外实地学习。在古城内多米的明清古街道上,竖立的一座座精雕细刻的牌坊成为一大特色,这些牌坊上不仅记载着诞生在这里的名人,也彰显出古代青州作为齐国的经济文化都会的重要。
不仅如此,古城内有欧阳修纪念馆、青州府贡院、天主教堂、偶园、万年桥等多处历史文化景点,上百处老字号等。走在古城的街道上,浓郁的历史气息和人文风情扑面而来,古代与现代的碰撞,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使这座千年古城带了几丝市井烟火气息。
先民筚路蓝缕,贤臣悲悯苦心,才子锦绣文章,千载而下,犹使人动容!文博琳琅,代代精华,充满了悠悠文明的古风绵长;古城清幽,磊磊遗迹,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第四部分:问道曲阜,养成君子
悠悠泗水,熠熠杏坛;泱泱传统,郁郁文明;赫赫儒经,穆穆德风;代代相承,绵绵不绝。
12月25日-26日,市中区教体局第四期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在东方圣城——曲阜如期举行。
尼山圣境研学路,赤诚盈怀慕圣心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25日的研学精华层出,美不胜收,同仁们在一次次的惊讶赞叹中感受了孔子儒学的深远影响,在一句句的箴言诵读中领会着圣贤智慧的玄妙精微,且行且思,余香满口。
几经辗转,尼山儒学研究中心已然在目。怀着激动的心情移步跨越,70多米高的孔子圣像巍然立于高台,肃穆清高,耸入云端!此时此地,每个人对至圣先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几千寒暑,谁能如孔子得万世景仰,亘古长青?由此见灵灵不灭者,惟耿耿精神也!
学堂在侧,那层进式建筑的汉唐雄风已然令人心折,不知内里如何?仆入学堂,便被其高大雄伟、雍容华贵、庄严肃穆的气质所震撼!东阳木雕、景德镇陶瓷画精美绝伦,七十二贤人泥塑栩栩如生。沿大学之道拾阶而上,两位儒服演员演绎周礼,庄重肃穆,躬亲示范;众同学诚心效法,澡浴身心,一礼一升阶。两侧的湛蓝荧屏中的《中庸》全文交相辉映,烛光中的铜凤铜凰矫首目视,相得益彰。步至阶顶,便见赵孟手书木刻《大学》文眼,济世为民,格局高远,令人动容。
馆内庄严华贵的典藏已让人叹为观止,没想到下午“金声玉振”的仪礼剧更令人心动。“金声玉振”语出《孟子》,认为孔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仪礼剧全面展示了古人发蒙志学、成婚入仕、白发归乡的人生图景,其童蒙之天然可爱,少年之发奋读书,加冠及笈之庄严肃穆,成婚立家之隆重堂皇,入仕加官之显贵荣耀,白发还乡之悲情圆满,举手投足之间的古礼仁心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演出在雄壮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齐诵声中落下帷幕,余音袅袅,散发着人们对孔子的无限崇敬之情!那是中国士人的济世仁心,天地可鉴!那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方方面面!道不远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从大学堂走出,下一处便是尼山孔庙。它规模不及阙里孔庙,但具体而微,棂星门大成殿一一不少。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征在俱得以配享宗庙,此可谓“大孝尊亲”的楷模。来到夫子洞,惊讶于其小而无奇,遥想两千五百多年前圣人降生此处,可见奇伟超凡之人,未必生于富贵权势之乡。而区区容膝小洞,竟孕育泽被苍生之巨人,良足叹也!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矣”,谈经论道,交流心得,亦人生一大乐也。晚间,老师们在儒家花园促膝而谈,分享传统文化教学之心得。老师们或吟诵婉转,或娓娓道来,或高思玄想,长凳两侧欢声笑语,大厅前后心领神会。原定9点结束却迁延至10点,犹且恋恋不舍。
座谈会上,市中区教科室明亮主任要求老师们要将本次人文培训的学习成果转化为课程设计,贴近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去做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不追求各校办成特色而应办成底色,让孩子们明礼养德,学以成人,使他们长大后能过一种中国人最美的生活,用传统文化教育塑造学校和学生的生命底色。
慎思笃行君子之风,耀古烁今孔博之美
26日,骨干教师们一早来到会场,在济南市第68中学盛建东老师的带领下,吟诵《论语》。一时间,最美读书声响彻会堂,抑扬顿挫,余音绕梁。在吟诵声中凝神定志,开始了一上午的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的《论语与儒家君子人格》。
杨教授带领老师们走近孔子、走近《论语》、走进儒学的世界。他说,《论语》是“君子之道”、“君子之学”。《论语》的首篇、末篇都在谈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整个儒学,就是在鼓励人们养成君子,通过修身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学以致用。
成就君子人格需要做好三个方面:一要有高远笃定的人生追求,“志于道,据于德”;二要有大人君子的使命担当,“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要有坦荡仁和的博大胸襟,“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最后他鼓励大家,要用明德引领风尚。
讲座结束后,杨院长为老师们颁发了本期传统文化培训的结业证书。培训并未结束,吾将负笈远行。
下午,老师们来到“孔子博物馆”参观学习,重温“大哉孔子”的圣迹之路。
据导学介绍,孔子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源自历史上孔府千百年来积累的旧藏,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万件。在馆内,闻名于世的有《论语》全文版《三圣像》、乾隆御赐的“商周十供”、战国圆雕黄玉马、孔府私家文书、4万多册善本古书、多件明清衣冠服饰以及大量的与祭祀孔子有关的礼乐器等。其中,当参观到汉服服饰的时候,育明小学的周静老师详细地为大家讲解了明代衍圣公服饰的相关知识,其专业程度与导学不逞多让,赢得一片称赞之声。
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服饰是华夏文明的物象载体,衍圣公服饰藏着华夏文明的密码。“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皇帝赏赐的五爪之服大臣亦可穿,只有穿在皇帝身上才是龙袍。此袍为过肩蟒袍……”周静老师如此专业的解说,真是令吾辈汗颜、佩服!解开华裳密码,追溯礼乐源头,才能让人接通现在与过往,才能让人寻到来路与归处。
参观途中,导学主动邀请馆内的“红领巾讲解员”为大家讲解“奉天诰命盒”。看着他声情并茂、从容有度的样子,真的切身感受到了文化传承与基因,找到了那个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答案。
博物馆是城市的记忆与守望,是文明的发展与传承。文馆之行,文化之旅,老师们翻阅着这本厚重的历史文化古城之书,享受着精神的饕餮盛宴。过往可及,未来可期,后人将承载着古圣先贤的谆谆教导,把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岁月之中。
先期培训告一段落,老师们意犹未尽,如何将本次培训的所学所感化为涓涓细流,滋养孩子们的心灵,却是大家心头萦绕不去的课题。研习文化,传播火种,责在我辈,任重道远。愿与志士仁人同为星星之火,将培训之观感落实于教育,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立德树人,培养心系家国、放眼世界的优秀学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潘世金通讯员董国华)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