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骧:寓情于景,情理交融
文/华勇
中国地大物博,广袤的大地上不同地域的山水都有着各自的风格。这绵延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吸引了从古到今的英雄豪杰驰骋纵横,也吸引了文人墨客们为其挥毫泼墨。“江山如此多娇”,让人们看不够,爱不够,也画不够。
温骧先生的山水画淡泊、清新,但是今天介绍的这三幅作品却在往日的清新风雅之余,竟挥洒出了先生豪情万丈的“英雄气”。这三幅作品分别是《皖南风景甲天下》《江山入画图》和《江南水乡图》。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是温骧先生却画了一幅《皖南风景甲天下》,取这个名字并不是空穴来风。自古便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话,桂林山水更多的是水的“甲天下”,而皖南却是真正的“山水之美两相宜”。
▲温骧《皖南风景甲天下》年作×cm
皖南的两大特色,一个是山,一个则是松。在画中,温骧先生采用了段迭式构图,从近到远分别是“树、山、水”三迭,近的山景远的江面,使得看这幅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登高望远之感。站在最高点俯瞰这如画江山,顿觉豪情万丈,心胸宽广。
技法上采用了传统披麻皴法画出山体走向,又用线条勾勒出山势的险奇,展现出了山的线条和质感。运笔提按顿挫,使得树的树干苍峻挺拔、富于力量。用墨浓淡相宜,显示出山阴处的神秘和向阳处反射的明亮,用小混点点出树叶其茂密,胡椒点、梅花点还有松叶点,放大一看,仿佛片片树叶都能够一一细数,显示出温骧先生的扎实传统功底,也为这样的大尺幅作品增添了更多细节,实乃让大画不显空洞的一个绝妙技法。山体为骨,硬朗挺拔,而树为肌肉,生机勃勃。
▲温骧《皖南风景甲天下》(局部)
山脚树林之间,溪水尽头还藏有几户人家,能够在如此山水田园中居住,想必是一件极为闲适美好的事情。这也体现了画家想要寄情山水,游离世俗物外的情感与志向。江面用淡墨晕染,凸显了山下水域的形状,几叶忙碌的渔船充实了江面,使得画面更加丰富生动。
▲温骧《皖南风景甲天下》(局部)
宋代郭熙说:“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然而,光有山,有树,有水不足以激起活力。要有人才能体现出这片山水的灵秀,渔民在江上打鱼,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体现了温骧先生的人文情怀。更远处江面的倒影,和天上的云海交相辉映,天水相接抒发了先生胸中的俯仰天地、关怀众生的豪情。也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山水画并不只是讲山水,讲情感,讲哲学。绘画作为一门艺术,很多时候寄寓了作者自己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探讨。温骧先生的作品中便深含此意,如同北宋南派巨然的《秋山问道图》,很多人只看见其表面的诗意,却忽视了其中画家问的“道”是什么,其实里面有着深刻的哲学议题。
▲温骧《江山入画图》年作×cm
温骧先生的另一幅作品《江山入画图》,同样的披麻皴法,线条更长,山体山势更大。不同的是换成了纵向的层迭式构图,加强了纵深层次和空间的深度。视角是从一个山顶望向另一座山峰,让人不由得想起南宋杨万里的诗句:“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温骧先生“以情如画”,似乎将自己想要步月登云,登峰造极的理想融入画中,只是“一山放过一山拦”,登上了一座高峰以后却发现还有一座高峰。但是新的高峰却只会激起他攀登的斗志,山峦树影之间虽然云雾缭绕,让人迷离其中,却不会阻挡他探索的脚步。
▲温骧《江山入画图》(局部)
《江山入画图》乍一看气象万千,豪气干云。细节也依旧精彩,高山远处用湿染法写出雾气弥漫如梦亦幻,远景用小混点点出的树林影影绰绰,引人忍不住想上去看个究竟。近处的树干双勾画法挺拔有力,在溪水两岸两两对立。胡椒点、松叶点的叶子仿佛在向你招手。溪水淡墨晕染引出水流走向,隐隐的点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含义,大气磅礴中饱含风云变幻的世事沧桑。
▲温骧《江山入画图》(局部)
画面充实圆满,任何细节任何局部都有着丰富的内容。留白处既可以看作是天,也可以想象成宽广博大的江面,让人生出“天地孤影任我行”的豪迈。
▲温骧《江山入画图》(局部)
在这两幅画的右上角,有温骧先生的题词。在题词里,他盛赞了皖南黄山的美景,同时也提到了感受到的“宋元诸家之妙”,这两幅画在温先生的手上的确散发出了宋元两朝的精妙、大气和风味,值得反复细细品鉴。
《江南水乡》这幅作品,同样体现了温骧先生的人文情怀,南方的山不像北方的山刀劈斧钺棱角分明,但是植被茂密,绿意盎然。为了体现这种绿,温骧先生用披麻皴法画出山势,局部用了近似米点皴的点苔手法体现这种枝繁叶茂的“绿”。使得整幅图画生机勃勃。
▲温骧《江南水乡图》年作70×cm
远景用晕染写山,表现出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如纱幔后的少女娇羞可人。近景两颗古松苍秀劲健,簇簇松叶攒针于枝,层次分明、根根有力。宋代王安石云:“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可见松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极高的。温骧先生借松以畅怀抒情、喻世明志。
▲温骧《江南水乡图》(局部)
点睛之笔是右下角两棵大树和下方道路上拾柴回家的农人。高大的松树与小小的农人,形成体量上的对比,让画注入了几分令人敬畏的“神性”。的确,人在大自然里就是如此的渺小,人在这个世界生存,本身就依附在大自然的庇佑之下。只有敬畏自然,才能享受自然。
▲温骧《江南水乡图》(局部)
“行旅摇舟渡,农耕无日闲”,温骧先生以诗配画,赞颂了农民勤劳朴素的品质,将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完美的融入了画面。
细品温骧先生这三幅作品,笔墨劲道,古朴厚重。颇具宋朝北派李成和南派巨然的风范。得益于前人的经验,在用墨上温骧先生的画更显特色,色彩和线条更加分明,使得整幅画在动静相交的同时,有一种一目了然的清晰感。宋代的写实和元代的写意两者皆在其中,寓情于景,同时在细节上将自己的“理”融入到了“情”中,令人赞叹。
温骧
祖籍河北,年出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先后师从于著名画家郭传璋、亚明、何海霞、张步。年受全国青联派遣赴日本研修,在日期间创作的《雪山富士》得到画家平山郁夫的高度评价。创作的《白系瀑布》《日本印象》被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收藏。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年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年在荣宝斋举办个人画展,同年《渔樵耕读图》和《百年树人》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年作品《贵州风情图》被国子监和文物局联合收藏。《山岳听涛图》《江山入画图》等作品发表于《中华英才》年第16期。《太平渔夫图》《新篁苍石》等作品发表于香港《美术家》杂志年春第5期。
下期解读作品预告,敬请期待:
▲温骧《飞瀑流泉》年作62×cm
▲温骧《湖光山色》年作6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