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庆祝教师节一年举办多次活动,举国

9月10日是教师节,这一天是属于老师们的日子,正所谓“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自从年我国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教师节后,这已经是新中国的第35个教师节了,我们在感谢老师们付出的辛勤劳动的同时也比较好奇,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这个身份在古代那也是备受尊敬,既然现代为老师们设立了教师节,那么古代有没有类似的节日呢?

有,不但有,而且规模比咱们现代还要大得多。

“教师节”早在多年前的汉朝就已经出现了,而且还不止一天,细分乃是“三节两寿”,三节即端午节、中秋节、年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两寿是指孔子诞辰和老师生日,在这些意义重大的日子里学生们都要带着礼品和祝福感谢老师对自己的辛勤栽培。老师生日学生祝贺可以理解,为什么孔子诞辰也要庆祝呢?

(孔子被视为万世师表,是所有读书人心中膜拜的老师)

那是因为孔子在封建社会被君主们封为万世师表,大臣们都是吃儒家饭的,到了老祖宗诞辰这天自然是要好好拜祭。从汉、晋开始,到了孔子诞辰这天学生们向老师行礼并祭拜孔子,皇帝也带着文武百官祭拜孔庙,感谢老夫子留下的精神为国家培育良才,除此以外还要邀请“国子监”、“太学”的老先生们入宫讲学,“布席函丈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所以您看,古代的教师节既包括私人性质,也有国家规定。

最初只有那些优秀的、为朝廷做出重大贡献的老师才能享受节日和礼遇,不过随着各地官府纷纷效仿,在祭孔的同时福利扩大化,官学的老师们也都能够享受休假和餐补福利,“置休经师,授束修(干肉)”。

(祭孔是每个读书人必备的活动)

到了唐宋时期后,儒家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孔子诞辰就演变成了举国上下的庆典,朝廷和地方在奖励并肯定教师一年辛勤工作的同时,国子监和各州、府、县政府还要选拔业绩突出的老师评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除了在名誉上给予奖励外,赏银还高达两!而到了明清时期除了典礼的规模和范围比起前朝要大外,朝廷还着重注意对先进教师的鼓励和赞赏,除了授予官职外,并把他们提拔为院长、监院,明清两代有很多著名学者都是因为教育成绩出色,在孔子诞辰这天受到朝廷的表彰后得到重用。

所以这样看来古代的教师节是在祭拜孔子的同时让老师们享受节日,休休假,吃吃饭,升职加薪等。不过西汉以前并没有比较完善的教师制度,也没有啥教师资格证或管理,只要有人愿意当你的学生听你讲学,你就是一名老师。东汉时期就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想要成为国家公务员——“太学博士”,就必须要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太学毕竟是国家最高学府,所以对考生也有了高标准,要求必须教导过五十名学生,年龄在50岁以上。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完备的官学制度(也就是公办学校),朝廷对于教师的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了严格的考核,授课学生、授课数量都是核定老师是否合格的重要选项。而宋朝时期民办教育开始兴盛,书院流行,但朝廷对公办教育仍然是高标准严要求,想吃公家饭,没问题,先考证再说!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所以您看古代的教育机构分为官学和私学。所谓官学吃公家饭,教师在中央和地方出资培养人才的地方,比如说太学、国子监、府学、州学工作,同时国家对你的教师身份进行认可。而私学则类似于私塾,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当老师,私学由家族、地主聘请有学问的老师教导孩子们读书。由于没有一定的聘请标准,当时评价老师主要从品行、学识和是否循循善诱这几个方面分析,而咱们中国特有的科举也导致了对教师年龄、资历有要求,毕竟中国经典文学浩如烟海,要是这老师二十几岁估计连四书五经都背不全,还想着教学生?所以咱们看不管是公家还是私塾,老师的年龄一般都在50以上,有足够的经验和阅历。

(著名的东林书院,在明朝是思想舆论中心,士子们在此评论时政)

官学的老师们咱们就不详细介绍了(这些一般都是享誉天下的大儒,授课对象一般也是勋贵子弟和太学生,不管是老师学生都属于社会上流阶层),咱们主要来讲讲私学。私学教育中最有名的就是书院,与官学不同,书院往往是由富商或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就比如说有着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早期的书院主要为了教育、培养读书人的学问和品德,经常会邀请大儒前来讲学(就比如说朱熹等人在岳麓书院授课),在书院里儒生士子们自由讲学,抨击时弊,这也就让书院成为了思想舆论中心和政治活动场所,最著名的东林书院的对联就能够写明书院师生们的观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不过发展到后期,学院主要目的变成了教导学生参加科举夺魁(毕竟只有做官才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嘛!)所以学院也出现了包括应试教育化、填鸭化和粗暴化等问题,但不管怎么说,书院是普通百姓渴望获取文化和知识的重要途径,也为咱们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能够在书院讲学的老师们个人待遇也不错,学生尊敬,社会地位高。毕竟是教导学生们如何参加科举,事关前途和身家性命,这学生们还不得像祖宗一样供着老师们啊!看着自己教导的学生考上了进士、举人,这份成就感可就别提有多大了!

那么古代最惨最累的是什么老师呢?是在古代担任启蒙教育的老师们。

(家塾,一般只有大户人家才有财力邀请老师)

古代启蒙教育主要分为家塾、私塾。家塾是家族设置的学堂,来上学的主要是家族内部的孩子们(比如红楼梦里贾家就有自己的家学,老师也是本家),这类家塾一般不对外开放,请的也一般是学识渊博享有盛名的老师。这些倒还好。私塾则是老师自己举办,课堂设在老师家或者是祠堂或庙宇等等。到了教师节这天,家长们或者给老师送鸡蛋(清朝道光年间徽州一位老师就要求学生们每年给他送三次鸡蛋,每次六枚,算下来一年足足收了一千多枚!)或者送束脩六礼。这六礼包括:芹菜(勤奋好学)、莲子(怜惜老师辛劳教学)、红豆(鸿运高照)、枣子(孩子们早日成名)、桂圆(圆圆满满)、干瘦条肉(对老师的赤子之心)。

您别看私塾老师们礼物也照样收,但是教导熊孩子是古今中外老师们同样的难题......

(古代孩子们练字留下的纸张)

熊孩子们要是写字不好看怎么办?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办法:练!而由于唐宋时期纸张比较缺乏,所以学生们很多都是拿着废弃的官府文书来练字,练字的内容包括百家姓、千字文等。除了这些还有著名的“上大夫”:“上大夫,丘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牛羊万……”、“上大夫,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二小生,八九子,可知其礼也。”这些字笔画简单,易记易学,学生们每日练得不亦乐乎,而先生们则批阅检查,留下批语。老师根据学生练字的进步情况进行打分,比如有老师批语“渐有少能,亦合甄赏”说明学生练字有了进步,应当给予奖励。而要是写的不好,戒尺抡起来屁股都打开花!

当然了,有的学生老老实实的听话,有的学生就选择了正面刚,比如说唐朝西州高昌县学生卜天寿,这个小家伙年仅十二岁,写字姿势不正确,颇有些侧起写字的习惯,于是老师让他练习改正,卜天寿写了一首诗硬怼回去:“闻道侧书难,侧书实是难。侧书须侧立,还须侧立看。”意思就是:你说侧起写字容易?我告诉你侧起写可不容易啊!不仅侧着站才能写,而且侧着站才能看呢!

老师看了之后深刻认同小卜同学的看法,于是把小卜给揍了一顿......

(看来涂鸦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

除了个别调皮的,还有胡乱作诗涂鸦的,比如说张大庆同学,在练字完毕后觉得不过瘾,写下了如下诗句:“书后有浅纸,不可别将归。虽然无首笔,低作五言书。”其实就是我不想浪费纸,虽然写的差了点还是勉强写首诗吧!也不知道老师看到这口水话是该笑还是该哭。当然论及口水话小张同学这首诗也还好,有同学是这么写的:“清清河边草,游若水中鱼,男儿不学问,如若壹头驴。”

额,劝人读书学习的初衷是正确的,但是这最后一句还是怎么看怎么粗俗啊.........

当然了,所有诗句中最有趣的还是小卜同学,这货在抄写了《论语郑氏注》后,还在最后可怜巴巴的写了几句:“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

瞧瞧这小卜错别字写的,看来只要是小孩子都盼着假日啊,于是先生们表示理解,又把小卜给揍了一顿......

(《村童闹学图》,熊孩子们的大本营)

小卜虽然调皮,但好歹还算听话,您看看宋代的《村童闹学图》就知道熊孩子是无处不在的。画上老师趴在桌上睡觉,一看老师睡着了学生们如同孙猴子一般不安分了起来,您看看,有的在院子里画先生睡觉的画像(这难道是想画下来要挟先生?),他身边的小伙伴更夸张,身披着书法卷轴,头上戴着小茶壶,手里拿着先生的戒尺,嘴上画着小胡子,好像在作法一般......

还有小孩在像杂技演员一样蹬着凳子,有个胆大的还偷先生的头巾,如果先生现在醒来看着这群小猴子不知道会不会气得昏过去。

关键是这幅画还在明朝、清朝有不同的版本,但无一例外都是,先生睡觉了,熊孩子们乱套了。

等到先生醒来看见这群猢狲们的尿性,不用想肯定戒尺要挥舞起来了。先生们教训不听话或背不出书来的孩子的办法只有一个:打手心、打屁股!鲁迅先生曾经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这样写道:“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也不知道鲁迅先生年轻时候是不是也是个熊孩子......

不过鲁迅先生比较幸运,老先生虽然严厉但对开小差的学生们并不下死手责罚,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

汉朝的王充曾回忆:“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童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滴,或以书丑得鞭。”好家伙,从汉朝开始就有体罚了!周作人小时候在挨了先生打后也说:“大学大学,屁股打得烂落;中庸中庸,屁股打得好种葱!”、“上孟子,下孟子,打得学生钻凳子!”

(体罚在古时候那是必不可少的,这孩子就惨遭打屁股)

学生们被打得叫苦不迭,老师们也进退两难,明代朱载堉有一首《教学难》:“教学难,教学难,好将道义惹仇嫌。出入由人管,饥寒谁可怜。打他就说不读罢,不打又说师不严!”现代社会老师们就有这样的难处,学生不好管,家长爱如心肝宝贝,管得严了吧家长有意见,你体罚儿童!不管吧家长说你这个老师不负责任!

可见这其中尴尬滋味也只有老师默默忍受了,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对老师的讴歌和赞美不绝于耳,不过在尊敬、感激老师的同时也有这样熊孩子胡闹先生下狠手教训的有趣场面,这倒是勾起了我们对于当年顽皮自己的回忆。慢慢的,熊孩子们长大了,老师们却老了,最后祝愿我们的老师身体康健,桃李满天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