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三朝时期,由于燕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这一地区以汉文化为主流的多民族文化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已传承一千多年的汉民族儒家文化作为社会的主流文化,继续得以在少数民族统治
地区传播,且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辽金元三朝统治者的契丹丶女真丶蒙古,刚刚兴起时,还都是处于奴隶社会的北方游牧民族,或正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当他们侵占燕云十六州的汉族地区封建社会后,要想维持与巩固其对汉民族的统治,在和汉民族的融合中,完成本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就必须运用和延续汉族的文明成果。故唐宋吏制得以沿袭,儒文化仍受尊崇,虽然三朝对待汉文化的态度有所区别,但起码受到相当重视。三朝的尊孔丶祭孔丶把孔子当神來供奉是共同的。这也是笼络汉人的上层,便于以汉治汉,巩固其对汉人的统治地位的需要。至于实际社会生活中对汉人儒生的任用却是另外一回事。三朝之间对汉人的重用程度各异,既便在一个朝代,前后对汉文化的态度也迴然不同,当政帝王之间对儒生的态度亦不同。
总的看,辽对儒学由忽视到重视;金对儒学由大不敬到十分崇敬;元朝对儒学则是不即不离,不冷不热,使儒学失去了独尊的地位,而屈居于佛、道之后。我对其总的评价,可概括为一句话:辽代倡儒,金代崇儒,元代容儒。
契丹人一丶辽代倡儒
从辽初太祖耶律阿保机夺取代上谷(今張家口境坝下地区)之后的年(神册三年)就下诏建孔庙、佛寺、道观,到太宗耶律德光时(~),比照汉律修法,再到景宗、圣宗时(~),开科取士,信奉儒学。尤其在“澶渊之盟“以后,与宋交好,使命交通,往来频繁,国势日盛,并在国内实行科举考试,开始吸收有才华的番汉知识分子入仕参政。圣宗还大张旗鼓地召贤纳士,以示朝庭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如《辽史.圣宗纪八》记载:太平五年(年)十一月庚子,幸内果园宴,京民聚观。求进士得七十二人,命赋诗,第其工拙,以張昱等一十四人为太子校书郎,韩栾等五十八人为崇文馆校书郎“此后,各地争相效尤。
辽圣宗对唐宋文学家也很推崇,尤其对白居易和苏轼。他在自己的诗中称乐天诗集是吾师,并亲以契丹文字译白氏《讽谏集》,令群臣
辽圣宗耶律隆绪诵读。圣宗以后(年后),辽文
化日益繁荣,文学发展很快。契丹人学作汉诗的也很多,其中大多是帝王后妃与朝廷重臣。如契丹诗人萧总管所作的《契丹风土歌》:
契丹家住云沙中,
耆车如水马若龙。
春來草色一万里,
芍药牡丹相间红。
……
该诗很長,这里只录了四句。全诗内容,为人们描绘了契丹国的壮美风光,以及契丹人富有浪漫色彩的生活。辽代亦不乏契丹女诗人。如生活在衰落的辽未年天祚帝之妃萧瑟瑟,忧國伤时,有感于女直(即女真)作乱,日见侵迫。常游畋不恤,忠臣多被疏斥“的国情,作讽谏天祚帝诗云:
勿嗟塞上兮暗红尘,
勿伤多难兮畏夷人。
不如塞奸邪之路兮,
选取贤臣。
直须卧薪尝胆兮,
激壮士之捐身。
可以朝清漠北兮,
夕枕燕云。
又诗曰:
丞相来朝兮佩剑鸣,
千官侧目兮寂无声。
养成外患兮嗟何及,
祸尽忠臣兮罚不明。
亲戚并居兮藩屏位,
私门潜蓄兮爪牙兵。
可怜往代兮秦天子。
犹向宫中兮望太平。
从上两首诗歌可以看出,作者以极度忧伤的情调分析了当时辽国面临危亡的内外形势,及天诈帝还无忧不虑地作乐,从而舒发了胸中的愤懑情绪,也充分说明了作者的汉文学功底。
到辽后期的道宗时(~)的未代天祚帝以前,燕云各地州县基本上都已兴儒办学,开科取仕,并各都建了孔子庙。宣化辽墓中的1号墓主人張世卿,就是辽代后期的检校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国立大学校長的职街(正四品)。
二、金代崇儒
金代中期,进入投戈息马,治化休明“期,文化教育相当繁荣。北宋的儒学逐渐在金文化思想中占了统治地位。学校以《论语》和《孝经》为必读本。有的教授程朱理学,有的研讨《易经》和《春秋》等。建孔庙、行科举丶崇儒学已成社会风尚。
自熙宗时期(~)尊孔丶崇儒相当普遍。熙宗本人就是孔子和儒学的虔诚崇拜者,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正如金史所记:上京祭孔子庙,北面再拜。自是颇读尚书丶论语及五代丶辽史诸书,或以夜继焉。“另据《金史.选举一》记载:“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年)……以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亲丶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弟子孙入学“。从以上记载,皇帝带头读儒家经典著作,且达到废寝忘食丶夜以继日的程度;皇亲国戚、宗室显贵进国子监读书等,势必在全国上下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故至大定年间(年后),除京府有17处学校丶一千多学生外,全国各地还置节镇、防御州学六十处,增养士千人……府学二十有四,学生九百五人……节镇学三十九,共六百一十五人。(《金史.选举一》)
此外,金科举取士则是因辽丶宋制,有词赋、经义丶策试、律科丶经童之制……故金取士之目有七焉。其试词赋、经义丶策论中选者,谓之进士。律科、经童中选者,曰举人。凡诸进士、举人,由乡至府,由府至省,及殿廷,凡四试皆中选者,则官之。至廷试五被黜,则赐之第,谓之恩例。又有特命及第者,谓之特恩。恩例者但考文之高下为第,而不复黜落。(《金史.选举一》)
通过开科考试选拔,入仕以后,朝廷还要定期考核其政绩,以定迁升罢降,而且都有具体标准和规定。从以上记载看出,金代的女真统治者已原原本本地继承了汉文明中一系列儒家制度。
元代的学校旧址三丶元代容儒
蒙古人起初不把儒生当回事,往往让他们去服苦役。后来在高级谋士契丹族人耶律楚材等人的影响下,才明白要管理好汉地没有儒生的配合是不行的,所以才恢复了孔丶孟的庙祀,对通过考试的儒生准予豁免劳役,并允许他们做官或教书,还立了国子学,让蒙古贵族子弟学习儒家学说。然而,终元一代,其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态度,重视是有限的,只能说容许汉文化存在和传播,却失去了唐丶宋那样的独尊地位。元朝规定官方文书必须用八思巴蒙古字书写,再以当地文字(汉文丶畏兀儿文等)附之,在地方上广设蒙古字学校进行教授。宫廷中主要用蒙古语。元朝的儒臣们为向皇帝灌输儒家思想,不得不将经书丶史书和有关讲解用蒙文翻译出来。元朝皇帝多不通汉文,蒙古、色目大臣通汉文的也不多。元朝的儒学学官级别也是最低的。
在元朝建立前的太宗窝阔台时期,在谋士耶律楚材的建议下,开始从
元耶律楚材被俘汉人中选儒丶建书院,是蒙学儒家学说的开始。科考也始于太宗,通过科考,改变了一部分儒士的奴隶地位,为缓解蒙汉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世祖忽必烈中统二年(年),始命诸路府、州、县置学校官。凡诸生进修者,严加训诲,务使成材,以备选用。“(《宣府镇志.学校考》)各级学校学官的设置也有具体规定。正如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说:书院之设,莫盛于元,设山长以主之,给廪饩以养之,几遍天下。“元代书院的密度及总数竟超过了讲学成风的宋代,却以逐渐僵化的理学扼杀了原有的活力。书院山长已彻底官僚化,甚至以行政命令规定书院的教学内容,而充满自由论辩的宋代书院精神丧失殆尽。
到仁宗延佑二年(年),开始普遍会试。终元之世,由科举入仕者只占文官总数的百分之四,汉人丶南人由科举入仕者廖廖无几。由此可知,元朝的科举取仕,只不过是点缀而已。而真正大量能当官丶升职的,一是要有贵族出身的靠山,二就是心狠手辣的奸吏。一些热门省部出职的吏胥甚至比官员升迁还快。这些素质低下,从未受过儒学熏陶,故施政刻薄无序,对老百姓贪婪狠毒。贪污贿赂成为元代一大社会弊病。
元代教授小学生图从以上分述可知,辽金元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燕云十六州地区后,他们对汉文化儒家的态度是有不小区别的,看辽代还行,金代最好,元代差劲。可以说,辽把学汉尊儒放在重要位置,而金则是把学汉崇儒放在首位,元竟是轻汉抑儒,把儒家不当回事,只是在大面上装装样子而已,整个汉人的地位也落到了社会最底层。
无论三朝对汉文化儒家的态度如何,在他们学习、继承、容忍汉文化的同时,都没有忘记守护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出于对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三朝立国后,都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而流传下来的,也只有蒙古的八思巴文了。总的说,三朝的燕云地区,还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是多民族共同创造了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繁荣。
(本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