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氏故居位于山东省平阴县城东南18公里的孔村镇前转湾村北部,故居坐北向南,毗邻环溪村而建。前转湾村原名“环溪村”,顾名思义,村庄与溪水紧密相联。一条环溪河成环状从西南进入,蜿蜒绕过村北,从村东南流出,汇入东平湖的支流——汇河。故居外大街前的一棵余年历史的古槐,仿佛庇护着前转湾村的子子孙孙,述说着这个地方的古韵沧桑。
廉氏故居原宅院占地东西宽、南北长均约余米,东、西、北三面高墙封闭,溪水环绕其外,南面临街。现宅院为廉氏故居局部院落遗存,东西宽约25米,南北长约60余米,西侧为民宅,东面、北面、南面临街。故居宅院前后呈三进院落,南北依中轴线布置,由南往北依次布置有大门,前厅、账房、客厅、中厅、厢房、堂楼、东配楼、西配楼、后花园等建筑、园林。
据嘉庆《廉氏祖谱》谱叙载,平阴廉氏府第初建于明景泰年间,现存宅院局部应是之后的历史遗存。年6月23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廉颇,生卒年不详,山西太原人,战国末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前)、赵孝成王(前—前)、赵悼襄王(前—前)时期,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在司马迁的《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述:“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后来,廉颇又升任相国,封信平君,集相国、大将军于一身,主持全国军事。“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阱”(《汉书》),“四十余年强秦不能得其所欲”(《战国策》)。
后人为表对廉颇的敬仰,唐建中三年(),追封古代名将64人,设庙享奠,内有“赵信平君廉颇”。宋代宣和五年(),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72位名将中亦包括廉颇。
柱础据《平阴县志》和嘉庆《廉氏族谱》谱叙载,原文:“我廉氏原籍山西洪洞县坡村也。始祖讳颇为无赵国上卿封大将军,我三十八代祖正乃从而迁居山东入平阴县籍”,廉正是廉颇第三十八世孙,明洪武二十一年(),迁居平阴东关,为平阴廉氏家族第一世。廉正(一世)娶妻翟氏,生一子名晟。廉晟(二世)娶妻宋氏,生5子,世安、世宁、世崇、世宝、世宗(三世),5子天生聪明,均学业有成,五子登科,试贡生、庠生、文林郎等。
明正统十四年(),瓦刺军犯大同,《廉氏家谱》载:“明初我祖被害于盜者不可胜数三世祖五绝四端木宏尺供于祠堂宁祖始迁转湾庄晟祖列赠文林郎”说的是除廉世宁(三世)外,四兄弟均为国捐躯。朝廷例赠其父廉晟(二世)文林郎,包括府、地等奉禄。此后廉晟、廉世宁迁来转湾庄定居。由此可见,平阴廉氏府第初建于明景泰元年()前后。
廉氏来平阴二世受赠、三世建府、四世耕读、五世廉臣贡生候选训导,到六世廉仲义,经过多次续建廉府,廉家已成为地有千倾的大户人家。
明万历二十四年(),平阴孔村孔子山上的孔庙从山上迁往山下重建,捐资者廉仲义的名子写在前面,见《姚宗道重建孔山庙记》碑。
廉仲义83岁重修转湾庄“观音堂”,见《重修观音堂》碑记,立石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年)。观音堂在今村内老槐树北,虽已无存,但仍有庙堂石柱,其上镌一幅对联,上联“灵潭月印莲花水”下联“老树风飞菩萨云”。观音堂旁的一座石桥“济涉桥”,时年也做了重修。
据此可见,当时廉氏后裔乐善好施,出资修庙、建桥,侧面反映了廉氏的富有与慷慨。通过后来多次的续建,廉氏府第应已初见规模。廉氏故居的历史遗存距今,大约也有年的历史了。
廉颇,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领兵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他为人襟怀坦白,真诚率直,敢于知错就改,尤其“将相和”的故事,被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宣扬。司马光曾经评价:“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作为一个忠贞爱国的历史人物的典范之一,具有很强的现实和教育意义,值得文化挖掘和弘扬。
《光绪平阴县志》《廉氏家谱》都载,平阴廉氏自明洪武二十一年()迁徒以来,至清宣统三年()年之间,有功名记载的84人,有文官,有武将,明清两代为国捐躯者数十名。明代多是文官,清代武官较多,多次修桥建庙施地办学。
据记载,廉氏先人廉颇第四十六世孙、平阴廉氏第九世、太平拳第二代传人廉文紱,康熙己卯武举,授卫运司;福州运粮,途中遇险,负伤后殉命于兖州。
平阴廉氏第十一世,廉明远,《光绪平阴县志》载:“廉明远授例入贡无意仕进,明远生而孝友,赋性浑厚与人无所争......又为族人之贫者置膏田四十余亩,为读书费老幼无归者收而养之”《廉氏家谱与碑文》记。
平阴廉氏第十二世“廉士霖候选守备嘉庆十一年()施地办学(廉士霖施地立义学碑)”。
平阴廉氏第十三世武举廉一桂,候选守备,捐资办团练抗匪患保家卫国,于清同治二年()四月殉难于鲁西南,享年53岁。诰授怀远将军,轻骑都尉。
光緒二十一年(),平阴廉氏第十四世廉蕙青、廉芝青修擅学堂。
宣统三年()平阴廉氏第十五世廉金笃、廉金超、廉金瑞等重建义学三楹厨房三间捐资办学。廉金笃任先生,被列为平阴县第一所私立初级小学。
纵观历史,自明朝开始,廉氏后裔来到平阴县前转湾村后又逐渐地发展兴盛,完全融入到了当地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的主流中,由其产生的影响对研究山东鲁西地区的名人文化发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前厅和中庭柱础廉氏故居的建筑遗存也是鲁西和山西乡土文化融合发展的实例,是研究当地民俗与文化脉络的重要依据。
廉氏故居,整体建筑布局严谨,符合明清时期的北方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多是就地取材,尤其台基用料实诚,多为大块长条石料石整齐砌成,是研究平阴附近明清时期石作技术的重要资料。建筑墙身朴素大方,全体青砖砌筑,五顺一丁,山墙墀头赋以各色砖雕。建筑屋脊采用荷花、菊花,花式不同样式多变,寓意丰富。在山东省境内,这种类型的民居建筑并不常见,对研究鲁西北民居建筑的特点和建筑工艺技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廉氏故居,由南往北的空间内依次有序布置建筑:中轴线上有前厅、中厅后堂楼等主体建筑,轴线两侧配以东西厢房、东西配楼等次要建筑,主次分明。后堂楼为最大的体量和造型,占据全院的主导地位,现已破坏,留下资料较少,很是可惜。
廉氏故居墀头花草主题形象生动,雕刻精美,屋面正脊戗脊做工大方细致,其世俗化的风格代表了当时的砖雕工艺水平,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民俗性;东西配楼等建筑门窗多用砖圈拱,有较强的山西民居的特色;廊柱柱顶石等部位石构件均予以加工并用图案装饰,与主体料石或毛石形成鲜明对比;部分平顶屋面形式外加女儿墙,从形象上适应了当地民居建筑的形式,融合文化的要求显而易见。
廉氏后裔的许多人物故事,记载明确,体现了北方一脉文化的发展、兴盛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厚重的历史变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廉氏祖先的经历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衰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尤其廉颇闻过则喜的美德,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光华;廉颇“刎颈之交”的赤诚,是构建中华和谐社会的精神瑰宝。
平阴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历史人文资源厚重,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廉氏故居在新中国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信息,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启迪着每一个游客的心灵,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杨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