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介绍一下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度是绕不开的部分,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满清政府灭亡,科举制度存在多年,在这期间为封建王朝统治者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随着封建皇权的不断加强,科举考试制度也在不断的变化,到了明朝开始出现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八股取士”。
科举考试朱元璋为了禁锢学者的思想,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范围,必须从“四书”“五经”中来,再到“四书”“五经”中去,把科举考试从原来的“我认为”变成了“孔孟认为”,考生不能发表任何见解。既然是“四书”是必考科目,为什么朱元璋还下令删除部分章节呢?接下来我们就一探究竟。
孟子明朝科举考试的大背景
明朝相对于唐宋,皇权不断加强,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大臣对于皇权的制约越来越弱。明朝皇帝朱元璋从穷困百姓一步步成为皇帝,他对于权力的渴望也是到达历朝历代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都知道,明初有丞相这么一个职位的,但是因胡惟庸案的影响,朱元璋下令撤销丞相职位,组建内阁为皇帝服务,这样以来就没有人与皇帝分权了。对于朱元璋来说,借助胡惟庸案撤销丞相职位容易,但是要想真的禁锢人民思想,成为朱家的“奴仆”就是一件难事了。即便是撤销了丞相职位,也没满足朱元璋对权力的欲望,他想要朱家世世代代都能够掌握天下大权,那只有选拔肯于效忠朱家王朝之人才能完成这样的心愿,怎么才能选拔这样的人才,朱元璋就开始在科举制度上下功夫,这样就有了后来的八股取士。
朱元璋剧照朱元璋:怎样的科举考试才能选拔出我想要的人才
从古代到明朝,已经无数的经史子集存在了,这些书籍中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忠君爱国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的很多经典书籍都是围绕这些观点展开的,所以朱元璋也没有在浩瀚的书海中仔细甄选什么书籍才是治国理政有用的书籍,只要是能够起到教育人民忠君爱国的书籍就行,因此儒家的“四书”“五经”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当然,朱元璋也抓住了科举考试这一古代读书人的晋升通道,规定科举考试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这样就能选拔出想要的人才了。
《孟子》“四书”“五经”大部分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可谓空前之高,书籍内容肯定有些不符合朱元璋思想的部分,即便是后来宋代儒学大家朱熹对于这些经典书籍进行过批注,也不能完全符合朱元璋的心意。
《孟子》对于君上不客气之处
朱元璋虽然小时候没有读书的机会,但是经过三年的和尚的化缘生活让他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他开始自学。当然随着朱元璋地盘的不断扩大,一些当时有名的儒学大家也纷纷投靠与他,他也有了很多向这些人求教的机会,到了朱元璋称帝之时,他的水平已经能够完全看懂《论语》《孟子》之类的书籍了。
朱元璋形象《孟子》是科举考试规定必考书目,朱元璋也能够看懂,他自然要亲自过目,已确保书中内容全是他想要的内容。读过《孟子》的都知道,书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重民轻君”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在读到这些章节之时,朱元璋曾大发雷霆,对人说:“这老儿要是活到今天,非严办不可!”并且下令撤销孔庙中孟子的牌位,把孟子逐出孔庙。从朱元璋对于《孟子》一些章节内容发脾气来看,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