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百景中的红色遗迹

白癜风病该如何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411/6159813.html

作者陈先枢杨里昂彭国梁

摄影乔育平

《长沙百景》中的红色遗迹

本系列原载年出版《长沙百景》

湖南第一师范

湖南第一师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天心区妙高峰下书院坪。书院坪因南宋著名学者张栻在此建城南书院而得名。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张栻的父亲张浚出使潭州,举家迁到长沙,在书院坪中构建宅院,张栻在此处邀集学者研习,张浚乃书“城南书院”几个大字于大门门楣上。城南书院占地广阔,内有书楼、养蒙轩、月榭、卷云亭、琮琤谷、南阜、纳湖、听雨舫、采菱湖、丽泽堂等十处景点,环境十分清幽,张栻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园中景色:

城南才里许,便有山林幽。

崇莲炫平堤,修竹缘高丘。

方兹闵雨辰,亦有清泉流。

举网鲜可食,汲井瓜自浮。

丝桐发妙音,更觉风飕飕。

朱熹在岳麓书院主讲时,常来这里与张栻研讨学术,暇时,两人在园林中游赏赋诗,十处景点都有他们的唱和之作。张栻逝世后,书院逐渐荒废。明代有人赋《登城南书院旧址》一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荒凉景象:“步进书院门,侧足无行径。垣墙皆塌毁,荆棘满墙根。”直到清代后期,城南书院才又恢复了生机。

道光二年(),湖南巡抚左辅将乾隆年间设于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搬到了六百年前妙高峰下张栻旧宅中,重建原来的城南十景,逐渐恢复昔日书院的原貌。又在妙高峰山上修了张南轩祠、文星楼等。左辅在《移建城南书院》中说:“迤带冈阜,随其高下,更增草亭,罗植花竹,亦息游之胜地也。”

著名学者何绍基、余廷灿、郭嵩焘、王先谦等先后担任城南书院山长,曾国藩、左宗棠、张百熙、黄兴、杨毓麟、杨德麟、黄兴、杨昌济等先后在城南书院读过书。

清代末年改书院为学堂,城南书院改称湖南师范馆,年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城南书院原校舍在年长沙抢米风潮中被焚毁。第一师范建立后,校长孔昭绶主持兴建了新的校舍。孔昭绶曾留学日本,一师新校舍也按日本青山学校建筑。它由教学楼、礼堂、学生宿舍和附属小学几部分组成,建筑总面积达两万平方米,砖木结构,圆拱式门窗,各栋之间由走廊连接,围墙和各栋外墙为黑灰色,门框、窗框为白色,黑白相间,相映成趣。这种融东方文化内涵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在当时的长沙甚为罕见,因此让人耳目一新。

湖南第一师范俯瞰

孔昭绶是一个富有民主思想的教育家,他招聘了一批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名师来校任教,如学监方维夏、修身课老师杨昌济、教育学老师徐特立、历史课老师黎锦熙等,他们的民主与科学精神,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学识,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校园里充满勃勃生机。每天清晨,雄壮的歌声在妙高峰下回响:“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溶,丽泽绍高风,多材自古夸熊封。男儿多努力,蔚为万夫雄。”

每当纪念日或重大活动,学生们高举红麾、黄镖、蓝绿色的校旗,头戴绣着“师”字徽的大盖帽,身着领章上缀有“第一师范”的校服,在嘹亮的鼓乐声中,列队阔步从校园中走出来,周围的居民都被吸引过来观看。

第一师范以“造就小学教师”为目的,一百年来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教师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当中后来不少人成为优秀的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师生中载入辞海者达四十六人之多。

年3月湖南第一师范第八班同学合影,第四排右起第二人为毛泽东

尤其引为骄傲的是:从至年,青年毛泽东在这里学习五年半,毕业后又一度任该校国文教员和附小主事。他对母校一往情深,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及他当年在一师的生活。毛泽东在学习期间曾引用明代学者胡居仁之联语,书写一联,以作座右铭,联云: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年10月,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中曾详细地回忆了那段难忘的经历。他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经历了不少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最初的社会经验也是在这里取得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并作“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题词。

原来的一师校舍在抗日战争中毁坏。年在原址按毛泽东在校时的原貌恢复。第八班教室、附小主事办公室、阅报室、宿舍旁边的水井以及工人夜校教室,都一如当年旧制。专门辟有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陈列室和校史馆,展出实物和照片数百件。从年起,第一师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大量青少年来此接受革命洗礼。二十一世纪初,湖南第一师范在湘江以西建新校舍,原址辟为“青年毛泽东纪念馆”。年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在一师原址拍摄,再现了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师友当年的精神风貌,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后来一师参观的人越来越多。

船山学社旧址

船山学社旧址,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今中山东路北向一侧,东与湖南少年儿童图书馆毗邻,后面与今长沙市实验中学相连。这一带地方在清朝末年都在曾文正公(国藩)祠的范围之内。关于曾祠,曾国藩的曾孙女曾葆荪在其回忆录中有详细记载,现摘录于后:

长沙曾文正公祠是用清朝皇室赐祭银三千两,及门生亲友祭奠银四五千两,其余由监商局捐建成崇祠,在长沙小吴门正街,度地广袤约百亩所建造。祠堂外面有一大坪,为轿马停歇之处。正门朝南有甬道,直达正殿。两边钟鼓亭,正殿上有曾文正公神位,神龛上有‘以劳定国’的匾,是翰林汪诒书所补写。……大殿东边为思贤书局,内有客厅、船厅、藏书楼。西边为思贤讲舍,秀才们可以读书,也有山长讲学。后来由郭筠老(嵩焘)与先惠敏公商量,供王船山(夫之)的神主于思贤讲舍。当时清廷不许王船山配享孔庙,因为王船山种族革命思想甚深,所以连他的著作也视为禁品。船山的遗书乃是由文正公在江南传忠书局所印,也只有文正公因有挽救清室的功劳才敢印。因此惠敏公与郭筠老才想到把王船山配享曾文正。

年担任湖南都督府民政司长的刘人熙,在思贤讲舍的原址正式创立船山学社。在小吴门正街(今中山路)北面另开了一扇大门,又在学校与学社之间筑了一道围墙,从此学社与曾祠完全分开了。船山学社是一个以弘扬国学为宗旨的学术机构,出版《船山学刊》,举办学术讲座,经办船山祭祀等。

年,曾国藩的曾孙女曾葆荪与她的堂弟曾约农在曾祠的浩园内办起了艺芳女子中学。

船山学社俯瞰

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利用船山学社的房屋及经费,在这里创办“湖南自修大学”,船山中学校长贺民范、著名学者李达先后任校长,毛泽东为自修大学写了“创立宣言”。宣言指出:“本大学鉴于现在教育制度之缺点,采取古代书院及现代学校二者之长,取自动的方法,研究各种学术,造就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学生方法取“自己看书,自己思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教员给予必要的辅导。校内设有一个藏书颇丰的图书馆,出版校刊《新时代》,年9月又增办附设补习学校和初中班,吸收工农青年入学。何叔衡题湖南自修大学联,道出了建校的初衷,联云:

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

因自修大学传播革命思想,湖南省长赵恒惕不能容忍它的存在,于是以“所倡学说不正,有关治安”为名,于年将其查封。

年船山学社恢复。社务先后由石广权、赵启霖和周逸等主持,续刊学报十五期。

船山学社原有房舍在年文夕大火中被焚毁,年在原址恢复了部分建筑物,作为革命纪念地得以保存下来。现存建筑为三进四合院,砖木结构、山字墙、小青瓦、朱漆门窗、方砖地。门首摹塑毛泽东手书“船山学社”四字。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民学会旧址

新民学会成立旧址即蔡和森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岳麓区溁湾镇新民路北侧,离朱张渡河西“道岸”仅数百米。一百年前这里是乡村,故居亦为一座典型的洞庭湖周边农舍,三开间平房,木头作屋架,竹片编织为墙,墙面敷石灰,屋顶覆以小青瓦。屋前有地坪,周边以竹篱围成一小院。故居原为刘氏墓庐,建于清光绪年间,后一周姓人家居此,故称周家台子,前门额题“沩痴寄庐”,由此可知周氏为宁乡人。

蔡和森(—)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曾任第二至六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政治局委员、常委。年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杀害。蔡和森原籍湘乡。年入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毕业后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堂(校址在原岳麓书院)深造。他的母亲葛健豪也来长沙进了女子教员养成所,妹妹蔡畅则在周南女子学堂读书。年蔡和森全家租住沩痴寄庐。关于蔡和森当年居住在这里的情形,其胞妹蔡畅在回忆录中是这样记述的:

年6月我的三哥蔡和森同志在高等师范文科毕业。这时,我们一家,以母亲葛健豪为首,都住在长沙岳麓山下周家台子的‘沩痴寄庐’。……从年秋季起,毛泽东以及张昆弟、罗学瓒、邹鼎彝、何叔衡、陈章甫、萧子升等进步青年更为频繁地来往我们家中,他们多数是第一师范的学生,而第一师范的校址几乎正和我家的住处隔岸相对。由我家去杨怀中先生所住的饮马堂也只有三四里地。……毛泽东回湘潭度寒假,带着他母亲来长沙治扁桃腺炎(那时叫“蛾子”,还是难治之症),就住在我们家里,由庆姊日夜照护。不久,和森和毛泽东到洞庭湖滨去旅游半个多月,实际上大概就是详细商谈组织新民学会的大政方针吧。

经过他们反复讨论,认为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必须“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陈绍休、萧子升、萧子璋、邹蕴真、张昆弟、陈书农、邹鼎彝、周明谛、叶兆桢、罗章龙十三人聚集在沩痴寄庐,大家一致决议成立一个团体,取“大学之道在新民”之意,定名为新民学会。通过了毛泽东、邹鼎彝起草的会章,规定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和陈书农为干事。

新民学会旧址俯瞰

随后加入新民学会的达七十多人。新民学会成立后,组织湖南知识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联合各界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组织会员开展中国革命道路和建党问题的讨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尤其是湖南党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储备上的准备。

年下半年,蔡和森、蔡畅兄妹和母亲葛健豪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离开居住一年多的沩痴寄庐。

沩痴寄庐原屋在抗日战争中被毁,年按原貌复建,在其偏东向另辟辅助陈列馆。年邓小平和陈云分别题写了“蔡和森故居”和“新民学会成立旧址”匾额,悬于故居大门之上。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小吴门八一桥以东地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里还是城郊,周边全是菜地,中间有两口大池塘,名清水塘。此地即以清水塘为地名。离大池塘不远,绿竹掩映的小院内有一座三开间木板平房,为典型的湘中平民住宅。年至年间,毛泽东、杨开慧夫妇就住在这栋房子里,同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杨开慧的母亲向老太太。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先后在这里出生。

杨开慧携子毛岸英、毛岸青合影

年7、8月间,毛泽东和何叔衡在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后,返回湖南,开展建党工作。同年10月10日中共湖南支部成立,年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辖湖南全境及江西萍乡地区),毛泽东任书记,何叔衡、易礼容等任委员。清水塘就是区委的办公地点,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李立三、刘少奇、李维汉等都多次来过这里联系工作或者出席会议。在此期间,毛泽东和区委其他同志一道,在长沙、衡阳、安源等地发展了湖南最早的一批中共党员,并建立了一批基层党组织;领导了长沙泥木工人、安源煤矿工人、粤铁路工人等罢工斗争;举办湖南自修大学,培训了一批干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毛泽东因此于年4月被调到上海中共中央局工作,随后在党的“三大”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

年9月,毛泽东奉中共中央之命并受国民党总务部副部长林伯渠的委托,回到长沙筹建湖南国民党组织。同年12月底从长沙经上海去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又一次与杨开慧离别,他写下了著名的《贺新郎·别友》一词。词曰:

挥手自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淊淊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据专家考证,词中的“东门”即长沙小吴门;“横塘”指清水塘。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

年以后,旧址几经修缮,恢复了原貌。系一栋青瓦平房,砖木结构,面积一百一十八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开东壁,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住房,共六间,前有围墙庭院,后有杂屋竹林。除两向砖墙外,室内均为木板间壁。厅门为四合填心回纹格风门,房间均安装玻璃窗户,刷栗色油漆。前后六根圆柱,由上下串枋与砖墙衔接支撑屋架,双坡人字屋面,青瓦素脊。前后短檐下各横长条气窗,雕回纹孔。后厅有小门通后院,以曲廊与厨房、杂屋相接后围墙。后门通屋外竹林。

原已淤塞的清水塘于年重新复原,同年在旧址南边竖立了一座高十二米多的毛泽东立像,在旧址东侧兴建了一座陈列馆。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百年之际,增建了一条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艺术碑廊,全长一百九十八米,间置廊亭四座,亭廊曲折相连,蜿蜒如长龙昂首云天。廊内嵌置碑石一百块,上刻毛泽东手书诗词对联。无本人手迹则请当代著名书法家恭录。江泽民主席为碑廊题名,诗人臧克家撰写颂词。碑以汉白玉为材,文字阴刻贴金,仿传统书画装裱形嵌贴,典雅庄重,富有民族特色。

年,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即徐家祠堂,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朝末年。徐家祠堂在芙蓉区蔡锷中路东侧一条狭窄的小巷中,这条小巷因此被称为徐祠巷。面街的一面为一堵灰色的高墙,正中的大门以花岗岩为门框,黑漆大门内,为一座二进院落。一进为两层木结构楼房,底层为过厅,东西两向有楼梯上下。过厅前为一大天井,天井的上方是堂屋,系族人祭祀祖宗的场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私立明达学校。这种宗族祠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便在长沙城中消失了,徐家祠堂至今仍被保存下来,是因为这里曾经作过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办公地点。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八路军在一些国统区城市设立了一批办事处或通讯处。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成立于年12月,徐特立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少将参议的身份任驻湘代表,王凌波任通讯社主任。这年12月9日他们从延安来到长沙,先住在犁头街南方旅社,随即展开了筹建通讯社的工作。徐老曾在长沙办学和从事社会活动多年,在市民中有崇高的威望。他通过宗族关系,与本家祠堂取得联系,当时祠堂里的明达学校,因已放寒假,房子空着,通讯处于是以这里作为办公地点,于这年底正式挂牌公开办公,对内又是中共的工作机关。徐老、王凌波和同时一道从延安来的中共湖南工委书记高文华都住在祠内。

通讯处设有驻湘代表、主任、指导员、交际副官、秘书、管理员、总务、电台人员等约二十人。通讯处成立后,每天来访的人不少,他们询问有关战局的发展,中共的政策和国共合作等问题。通讯处工作人员总是热情接待,耐心细致地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通讯处的工作人员经常深入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徐老时已年过花甲,一身戎装、脚打绑腿,坚持步行,不坐人力车,到处演讲,先后应邀在临时联合大学、银宫电影院、第一师范、湖南大学等处公开演讲,每次都听众爆满。他还到下层劳动群众聚集的地方火宫殿去向他们宣讲抗日道理,当时的报纸称徐老“以他那滑稽的口吻,把国家大事说得很周详,抢去了不少说书人的买卖”。徐老和王凌波等还为长沙的进步报刊写了多篇文章。徐老积极开展对湖南上层社会的统战工作,多次找当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商谈有关抗日建国的各种问题,使他接受了中共组织民众抗日的一些主张,同意释放关押在湖南的红军将士和共产党员,并为中共的活动提供了一些方便。

通讯处经常为前线筹措和转运各种物资,向湖南各界人士及海外华侨募集医药用品和通讯器材等。同时,向国民党衡阳军需处办理交涉,领取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武器弹药、被服等,并将他们送往前线。

通讯处还先后以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的名义,在湖南省立一师、周南中学、含光中学学校招收了约六百名学生和其他进步青年,输送到延安和八路军、新四军中。

年2月,通讯处迁至寿星街二号,租三益粮栈部分房屋办公,徐家祠堂仍作为通讯处的招待所。武汉陷落后,按照周恩来的指示,通讯处于11月迁至邵阳。年8月被迫撤销。

徐家祠堂在年“文夕”大火中焚毁。l年,有关部门在旧址上重建当年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使用过的部分房舍,占地约四百六十平方米,陈列有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相关历史文物、资料等,大堂内悬徐特立手书对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年,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

秋收起义会师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里仁学校的前身为文华书院,清道光二十一年()知县胡泰阶将原址上的一处文昌宫改建为书院,因后靠文华山,故名文华书院。书院占地五千余平方米,中轴线上有过路亭、前门、讲堂、大成殿、状元桥、成德堂、山亭等,右为关帝庙、西斋、讲堂,左为文昌阁、东斋、魁星楼。大成殿为两层歇山顶阁楼式建筑,上层为藏书楼,处于院落中心的高台之上,且为廊院,形成书院主体。左侧建筑以大小四个天井纵横毗连组合,与中轴空间形成强烈对比。大门前以两座亭式侧门夹峙着照壁形成的空间,别具一格。建筑装饰纹样细腻,讲堂檐下的挂落、文昌祠的槅扇式屏墙尤有特色。书院的左边有一大坪。

里仁学校第十班毕业照,图中箭头所指者为胡耀邦

年文华书院改为里仁学校。胡耀邦少年时代曾在该校读过书。学校正门上有红底黑字的校名,两侧有一副对联为校长刘世道所撰,联曰:“以文会友;为国储才。”二进门联亦为刘世道所撰:“春风化雨;舜域贤关。”

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爆发,按照湖南省委原来的计划,要求工农革命军下属四个团分别向长沙进攻,然后在9月16日举行暴动,夺取省城。由于敌人调集兵力加强了长沙守备,并向起义军发动反扑,工农革命各团在战斗中相继失利受挫,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各路起义部队向浏阳文家市集中。9月19日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进驻了里仁学校。当晚,前委在一间教室里召开紧急会议,会上经过激烈辩论,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部队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的决定。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

9月20日早晨,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全体人员在里仁学校操场集合。毛泽东宣布中共前敌委员会关于不打长沙转兵向南的决定。他说: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万事起头难。……我们现在的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一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大城市现在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

随后,毛泽东和卢德铭率领工农革命军由里仁学校出发,沿罗霄山脉南段南下,向江西萍乡、莲花前进,这年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开始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会师旧址经过多次修葺,复原陈列了毛泽东当年住房、前敌委员会会议室、会师操场、秋收起义部队伙房等遗址,再现了当年秋收起义文家家市会师的场景。里仁学校西侧与之相连的是l年修建的会师纪念馆,里面存有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革命活动的有关文献、照片和实物。旧址门额“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为郭沫若所书。

年,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锦绶堂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锦绶堂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浏阳市大围山镇楚东村东漾水湾。锦绶堂为当地大户涂氏的庄园建筑,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左右各有两列厢房,占地面积四千平米,建筑面积二千八百平米,共有大小房间百余间,内天井十九个。大门为歇山顶封火墙,中轴线上有前院、过堂、正堂、后堂等。前院两边墙开八角门,通两侧院。过堂的屋顶高达八米,面阔五间,正堂更高,面积近三十五平米。后堂两侧为东西对称的住房。大院内又有小院,还有花园一座。院内的藻井、翘角、卷棚、过亭均饰以绘画雕塑,工艺精湛,虽经百年沧桑,色彩仍然鲜艳,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锦绶堂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张志初摄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于年7月底。此前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率领下从江西向湖南进军,7月27日以彭德怀为军团长的红三军团一举攻下湖南省会长沙。7月30日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它是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中建立的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李立三任主席(李当时不在长沙,由王首道代理),杨幼麟任副主席。8月2日下午,省会军民十万余人在长沙教育会坪举行南昌起义三周年和庆祝湖南省苏维埃成立大会。

8月5日,国民党军队开始向长沙反攻,红军在南门外黄土岭大量杀伤敌兵后,主动撤出长沙,转战平江浏阳,随后回到赣南。红军撤出长沙后,湖南省苏维埃政府移至浏阳,年3月驻漾水湾,以锦绶堂作为机关办公地点。这一时期,湘鄂赣苏区进入了全盛时期,各级苏维埃政权普遍建立,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土地改革。苏区扩展到平江、浏阳、醴陵、岳阳、湘阴、临湘等县,与之相邻的湖北大冶、阳新、通城、通山,江西的万载、修水、铜鼓、萍乡苏维埃区域连成一片。年8月湖南省苏维埃政府移驻浏阳长寿街,并于这年9月在那里召开湘鄂赣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改建为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杨幼麟任主席。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在锦绶堂办公近九个月。锦绶堂中至今留有一些红色遗迹,如大门两旁“工农专政,男女平权”的对联;曾作过油印室的阁楼墙上仍留下油印传单和财务账单的痕迹,弥足珍贵。

年,锦绶堂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山书院

云山书院,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乡市横市镇西水云山下,清同治三年()刘典倡建,邑人公建,同治六年落成。据刘典《云山书院记》载:建正屋四楹,最上为先师殿,次为山长课艺处、讲堂、出入总会之门。左右各建两楹,分十六斋,共一百五十八间。“外垣可数百步,凿池以导源,泉流而不滞,池畔植桂竹与兰,亦馨亦郁。院后重峦叠嶂、佳木葱茏。”讲堂悬挂刘典亲撰一联:

为将十年,每思禁暴安民,愧无格致诚正本领;

读书万卷,须知明体达用,不外乎臣弟友常经。

院舍规则仿长沙城南书院,建有东西云门、大门、讲堂、崇道堂、希贤堂、先贤堂、藏书楼、仰极台、凌云亭、奎光阁、文昌阁等。堂台亭阁均镌楹联,颇具云光山色。

刘典(—),字伯敬,一字克庵。长沙府宁乡县人。曾在长沙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学习。太平天国爆发后,他在家乡宁乡县办团练,后应征加入左宗棠军幕,总司营务,不久即成为左宗棠手下的一员虎将,屡建战功,因而不断得到提升。同治元年()任知府,后改浙江按察使。三年奉命帮办苏皖军务,后改为帮办福建军务。同治五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刘典率部追随左氏入陕,驻守潼关,任甘肃按察使。随即又被同治皇帝封为三品卿、帮办陕甘军事。同治七年,刘典再升为陕西巡抚。任职期间,召集流亡,减免杂派,开浚河渠,兴修水利,政绩卓著。光绪元年(),刘典奉命率部开赴左宗棠营,帮办陕甘军务。病逝于甘肃军营。

刘典《云山书院记》记录了他创办云山书院的初衷和始末。记曰:

县治偏东北,而西南袤长,西尤甚,百里以上多崇山。士人秉清淑之气,文而有质,不乏英贤磊落之才。其耕田凿井未泽以诗书者,则似质胜于文。余以观昔者之有书院,其用意深也。余尝思复其旧,久而未敢言。同治癸亥冬,余由浙臬丁艰回籍。过信州时,魏君隽卿良总理楚军粮台事务,过舟吊余,宿于舟。更阑,言及建复书院,鼓舞不已。归而谋诸同人,咸翕然从。甲子二月既望,集曾君敬庄毓郯、罗君翊廷珍、潘君复亭本榘、王君书霖懋昭,于六都水云山,相其基址,咸以山水秀丽,局势开展为壮观。遂议纠费置田几百亩,岁收租千有余石。刻日兴工,建正屋四楹,最上为先师殿,次山长课艺处,次讲堂,又次为出入总会之门。左右各建两楹,分十六斋,共计一百五十八间。外垣可数百步,凿池以导源,泉流而不滞。池畔植桂竹与兰,亦馨亦郁。院后重峦叠嶂,佳木葱茏,樵者毁伤有禁。盖以学者藏之余,息焉游焉畅其机,固必有赏心处也。

云山书院于同治六年落成,聘姜于冈为山长,其教学活动注重笃行实践,培养经世之才,遵循刘典所立宗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析其理,笃行以践其实,诚能百倍其功,则愚必明,柔必强,从此臻于纯粹,处为大儒,出为良佐。”姜于冈题奎光阁联云:

彩笔自凌云,有万丈光芒,上腾霄汉;

高楼真得地,看千秋人物,并壮江山。

今日云山学校

辛亥革命后云山书院改名为云山学校。“宁乡四髯”同在此读书和任教,并从事革命活动。“宁乡四髯”,是宁乡籍老一辈革命家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四人的合称。“五四”运动前后,宁乡旧派人物传言革命者都是年轻人,于是他们四人都把胡子留着,借以掩护革命活动。年,他们四人在长沙合摄一影,谢觉哉题“宁乡四髯”四字。此后,这一美称在湘中流传。

宁乡四髯,从右至左,谢觉哉、姜梦周、何叔衡、王凌波

“四髯”早年读私塾时就成为了好友。其中何叔衡和谢觉哉在清末都中过秀才。辛亥革命前后,又都先后进入新式学堂读书,此后多年从事教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们都相继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最早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何叔衡、姜梦周、王凌波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他们的教育生涯都与宁乡云山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又有“云山四友”之美称。

年,云山书院改为云山小学堂。年,又改学堂为学校,定名为宁乡第二高等小学,习惯上称为云山学校。云山学校人才辈出,该校学生甘泗淇、夏尺冰、喻东声等均成为革命俊杰。

年,云山书院以“云山学校”的名义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