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
而文庙又称孔庙,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在孔子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历代王朝,特别是开科取仕制度建立之后,对孔子的尊崇逐步升级,至圣至尊,万世师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而全国各地,到处修建孔庙,对孔子顶礼膜拜。
太和,春秋时期为郪邱,楚、秦为钜阳,汉置细阳县,隋改颖阳,宋以万寿县、泰和县为名,元大德八年(年)改“泰和”为“太和”,取《易经象辞》中“保合太和利乃贞”之意。是年,建县城、筑城墙、设五门,建文庙,县治至今。
太和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是太和县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据《太和县志》记载,太和文庙始建于元代,明洪武5年(年)沿旧址重建文庙,兴儒学,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自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家学说成为显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开始居于正统地位,于是祭孔活动也倍受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常典。扩建孔庙之风随之兴起,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都有孔庙或文庙。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也是文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到了宋崇宁三年(公元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
太和文庙大成殿为单檐竭山顶宫殿式建筑,阔五楹、深三间,黄色琉璃瓦,殿内宽敞明亮。雕有汉白玉孔子像一尊,像上悬挂“万世师表、“斯文在兹”、“德侔天地”、“道贯古今”等多块匾额。金柱分别挂有“先知先觉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等楹联。殿前月台、栏板、御路系白色汉白玉石雕,御路雕有二龙戏珠,栩栩如生。
在中国,历史上的孔庙有两千多所,根据其性质或类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孔氏家庙,二是国庙,三是学庙。这里的学庙即文庙。在中国,除作为国庙的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现曲阜孔府内家庙、衢州家庙这四座孔庙外,中国其他的孔庙都属学庙性质,太和文庙就是属于学庙。
在中国,兴建文庙,代表着兴学、兴教,主张尊孔、祭孔,借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同时文庙又肩负着弘扬读书、教化育人的使命。太和文庙正是在这一使命下,催生出太和人崇文、重教、尊师的文化品格。近年来,太和每年高考省、市状元不断,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经王朝更迭和岁月磨砺,太和文庙虽屡有兴废,但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文风。一座古文庙建筑,还有那些镌刻着先贤事迹的碑刻及柱联,是太和文风鼎盛,人杰地灵的历史见证,行走在太和文庙之间,依然可以感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儒雅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