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宁新闻网
编者按: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8月-9月,济宁广播电视台推出“走在前开新局·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喜迎党的二十大”济宁14县市区行进式融媒直播,带网友通过沉浸式体验、行进式报道、全景式展现等形式,充分展示各县市区在实施“九大战略”中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
济宁新闻网8月19日讯曲阜林前社区距孔府、孔庙不远,紧邻孔林。受儒学浸染,附近的村民们普遍是从事木雕、篆刻、汉服等传统手艺的民间艺人,尤以篆刻技艺最为出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篆刻印章。坐落在林前社区的孔府印阁是当地印章最大的生产基地。
千年传承,尽显方寸之美
走进孔府印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何为芳华”主题诗、“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等宣传标语,孔府印阁始创于年,首开曲阜“文化生意”的先河。孔府印阁第四代传人张凯决定改变经营思路,将林前社区百余位老篆刻工匠聚在一起,以老带新培育新鲜血液,将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下来。
记者走进孔府印阁的创作间,篆刻师孔德邦正在手刻一方印章,挑选石印、磨平印面、打好印稿、印稿上石…刀锋在印面行云流水般划过,伴随着“沙沙”的石刻声,不过10分钟,一方“美意延年”印章便在他的手里诞生了。
“其实,对于熟练的篆刻师来说,倒是不必像刚刚演示的那样繁琐,大多是可以直接盲刻的,因为笔法已经烂熟于心了。”孔德邦是曲阜市孔府印阁的篆刻师,从事篆刻有10多年时间,刻制一枚精美的印章,不过是信手拈来。
他介绍,篆刻讲究“小心落墨、大胆奏刀”。“在字体选择、章法布局上,前期要花点心思琢磨。设计好了,会更加得心应手。”印章不仅是一门手艺活,还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一方优秀的篆刻作品,不仅考验字法、章法和刀法,更能体现篆刻师的内在修养。
在如今的孔府印阁,已逐渐不满足于仅仅传承篆刻技艺,而是确定以弘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传播中国国学文化为建设目标,立足曲阜儒家文化资源,成立了篆刻文化研究和传播小组,与西泠印社、山东书法家协会等知名团队开展交流学习,在多所高校联合开设篆刻课程,把篆刻教学融入旅游产业,与研学游紧密结合,结合自身市场优势和专业技术力量,让全国乃是世界了解中国独特而绚丽的篆刻文化。
古韵今风,技艺华丽转身
如今的孔府印阁虽已颇具规模,但并没有固守传统的篆刻技艺,而是将其与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相结合,让古老技艺获得更多年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