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明朝轶事:孟子“得罪”朱元璋,被他清除孔庙,孔子也得到限制
信仰为何物?那就是标杆,是明灯,是不可代替的东西,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一样。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大一统之后,孔孟思想逐渐占据了主流,儒家因此成为历史主流。
而吃水不忘挖井人,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些圣人,在各处建立了孔庙进行供奉。不过虽说是孔庙,但是供奉的并不是只有孔子一个人,除了他之外还有四位儒学大家,被人们称之为“四配”,也叫四圣。
四位先贤位于孔子像两侧,分别是兖国公颜回(复圣),沂国公孔伋(述圣),成国公曾参(宗圣),邹国公孟轲(亚圣)。这种情况在公元年南宋时期就已经兴盛,到目前为止仍在沿用。
但俗话说好事多磨,这种搭配差点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孔孟惹怒朱元璋
朱元璋,开局一个碗,但却创造出了一个兴盛的大明王朝,但这个人也不全都是好的,其中有一点就是疑心特别重,这导致他有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
我们纵观朱元璋的生平,会发现这个人对谁都不信任,曾经对道佛两教十分信任,但时隔不久,就把屠刀悬在他们头顶,甚至大开杀戒。而对于儒家,朱元璋也是同样的态度。
朱元璋是泥腿子出身,所以他对于儒家并没有那么多的归属感,特别是在他登基之后,对于孔孟高高在上的名声有些不满,心里有些吃醋。
而对于君王来讲,一切都百无禁忌,为了让自己念头通达,他在执政第二年,就曾下令除了曲阜之外,其他地方不能祭祀孔子,当时的文官可都是儒官,听到这事还能忍?
所以一时间都纷纷请奏,让朱元璋不要这样做,但是朱元璋可不是一个忍气吞声的主,但是看到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在劝说,他只能先把这口气咽下去,把受的委屈全部记在小本本上,等以后再撒气。
大臣们以为自己取得了胜利,但没想到,朱元璋直接把矛头对准孟子,认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错误的,自己打了一辈子的仗,现在到享受的时候了,凭什么还要遵从这个?
我们清楚这个道理很正确,但是你在封建王朝这样说,必然会惹朱元璋反感,他打开《孟子》远看越不来劲,加上之前孔子的事情,他退一步是越想越气,于是针对《孟子》中: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开始做文章。
洪武五年,朱元璋直接下令取消孟子在孔庙中的位置,并且取消他的一切福利。这下读书人都坐不住了,刚想发飙,但是没想到朱元璋预判了他们的预判,直接下令: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
意思大概就是,你敢多BB,我就拿箭射你!很多大臣听到这样的话,瞬间没了脾气,朱元璋这才安心下来。但是朝堂上总有些愣头青,他不怕死,刑部尚书钱唐勇敢地站了出来,并且一拉衣服,大喊道:你来呀,有本事你来呀。
朱元璋怂了有没有完全怂
朱元璋见到这个人头都大了,他又不是真的想要杀人,但是为了维护天子的威严,他只能让人避开要害去射。
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朱元璋也有点怂,隔了一年之后,让孟子又回了孔庙,但是心里面还是有些别捏,于是的他把问题交给刘三吾解决(公元年)。
刘三吾虽然头也大,但是心里面还是明白朱元璋要什么,于是他删除了《孟子》中85条内容,朱元璋一看,表示这小子很有前途,一高兴,就给小弟娶了个嫂子。
之后《孟子》的内容就开始缺失,并且之后的考试内容中,再也没有这些内容。
虽然朱元璋是一个草根皇帝,并且也为了百姓们制定了很多好的规章制度,但是权力终究还是会改变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