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对孔子是非常的敬重,尤其对《论语》一书更是爱不释手。执政第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阅读《孟子》这本书时,突然非常生气,他认为孟子不配供奉在孔庙中,下令将孟子逐出孔庙。
他对手下百官说,把孟子清除出孔庙这件事儿,诸位大臣们如果有胆敢劝谏我的人,我会将他赐死。
在圣旨下达之后,百官中虽然有人对这件事儿表示不理解,但没有人敢向朱元璋提出谏言。
朱元璋尊重孔子的思想,那么延续了孔子仁爱思想,被称为亚圣的孟子为什么会引起朱元璋的不满呢?
对于这件事学者们通过研究史料提出了几种观点。
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对孔子比较敬佩,并不是因为认同儒家思想,他的自身经历导致他对文人是比较轻视的。
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出身并不好,他年轻时家境贫寒,替人放过羊,在寺庙中做过和尚,后来参军,从士兵一直做到大将军,最终灭亡了元朝,建立了大明。他对外一直说自己是一介武夫,胸中并无多少学识,这就让他从心底里看不起文人。
所以一些文人的思想一旦与朱元璋的认识不同,就会遭到他的驳斥和压制。
朱元璋曾经下令民间文人授课或者学习用的座椅都要用一根狭窄的木板来制作。
有人向他请教原因,朱元璋一语双关的说,这些文人秀才性格顽劣,如果让他们的座位兼顾厚实,我的座位就要让他们败坏了。
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一方面对文人非常轻视,另一方面对文人也有着忌惮和仇视。
他阅读孟子著作的时候,从里面读到了让自己不高兴的内容,就在激愤之下把孟子逐出了孔庙。
有人对这个说法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史料文献的记载中,文人儒生在朱元璋心中地位的确很低,但上面的说法并没有指出孟子为什么会引起朱元璋的不满,于是出现了另一种说法,朱元璋之所以对孟子发怒,是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和恐慌。
我们都知道,孟子曾说过一句代表他思想的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就是民贵君轻的思想。这也是孟子仁德思想的体现。
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百姓的地位是最高的,其次是国家的利益,最后才是君王。作为统治者,首先要为人民服务,才能更好的巩固江山社稷。
孟子的民本思想,从平民的角度告诉执政者应该去做什么,应该把百姓放在什么位置,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
这些话让从社会底层打拼上来,通过造反手段改朝换代的朱元璋感到非常的刺耳。他想,孟子,你这是在教育我做事吗?
朱元璋文化水平上的劣势,让他从做皇帝开始就对文人的指手画脚非常厌恶,这是孟子被逐出孔庙的根本原因。
有人会问,既然朱元璋讨厌文人儒生,孔孟同为儒家代表,为何他喜欢孔子却不喜欢孟子呢?
这是因为孔子所提倡的仁爱的思想,核心是培养君子的仁德,是遵守礼法的精神,即遵守秩序和制度,是对个人行为的约束,这对朱元璋的政权统治并无伤害。
而孟子的仁德呀,主要是针对民来说的,从个人身上引申到了政治层面,《孟子》一书就描述过,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在孟子心里君臣的关系是相对的,双方共同成就,不主张天下人把君侯看得太重要。
这让朱元璋觉得,孟子把思想强加到自己的身上,影响了民心,会让大臣和百姓来监视和评论自己,对明朝的政权存在威胁。
朱元璋将孟子逐出孔庙时,儒生们在当时虽然不敢进见,但是第二天就有人向朱元璋提出,臣夜观天象,文星暗淡,有意向发生,恐怕对社稷不利。
朱元璋是个迷信的人,他不敢得罪上天,思来想去,只能下令恢复了孟子在孔庙中的牌位,但他对孟子还是怒气未消,下令删书。把孟子著作的内容删除了将近1/3,这一行为也给朱元璋带来了无可挽回的负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