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牌坊中,陵墓坊和标志坊的形制及种类有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陵墓坊。张端望“三朝锡命”陵墓坊造型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牌坊现位于清镇市青龙办事处东门桥村,牌坊建于道光八年(公元年)。牌坊为名宦陵墓坊,坊后为张端望与其夫人合葬墓,墓旁亦有一座清代墓碑,牌坊左右立有华表。坊四柱顶皆刻石狮坐兽,石狮各面向明间45°方向。牌坊四柱正反两面皆立抱鼓石,正面额匾刻“三朝锡命”四字,中柱上楹联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坊石垫板上亦刻字,但现无法辨认。

牌坊的两侧建有华表,高8米,宽0.25米,华表上坐兽和右华表已损坏,华表与牌坊柱相似。张端望夫妻合葬墓位于牌坊后,墓立有墓碑,墓碑上刻“盘龙雕花图”,据笔者调查,这与同时期牌坊上纹饰相似,墓碑碑文。

标志坊。标志坊常作为某一建筑或空间的标志。黔中标志坊主要分三类,一类为标示神圣境遇,表达敬仰之情的牌坊,如安顺文庙的棂星门、“德配天地坊”、安顺“道观古今坊”,县学宫(清为普定县学)棂星门,和阳明祠棂星门。一类为建筑空间的一部分,作为标示使用,如“天龙学堂坊”、青岩万寿宫、平伐万寿宫、普定下坝寨门坊。又一类有作为装饰点缀作用,可为景区的标志,如“圣泉坊”。总的来说黔中标志坊共计11座。

1.文庙祠堂

黔中清代的文庙与祠堂的牌坊主要为棂星门、“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四种。关于棂星门与乌头门有密切的联系,《营造法式》载“乌头门,其名有三,一曰乌头大门,二曰表揭,三曰阀阅,今呼为棂星门。”张亦文认为《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将“乌头门”与“棂星门”有误判为同一建筑的嫌疑,两者为不同的建筑物。还认为,“棂星门”为“灵星门”。

“棂星门”应为高标准的建筑大门,如皇帝陵寝、孔庙等级别较高建筑的门,如现存的开封市文庙的三联棂星门、山西代县文庙棂星门等。笔者认为,“乌头门”即“棂星门”。在宋仁宗之前,统称为“乌头门”,之后成为“棂星门”。

其原因为,宋仁宗之前并无历史文献明确记载“棂星门”,只有关于帝王祭祀“灵星”的记载,用于祭祀天地,亦用作祭“灵星门”,故在“郊台”处造“灵星门”,后因门形制带有窗棂,后改之为“棂星门”。宋代统治者因重视儒学,后将“棂星门”移用于孔庙,后世常在坛庙、文庙等处建“棂星门”。棂星门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现今将其视为冲天式牌坊。

黔中建有棂星门的有安顺文庙、阳明祠、县学宫三地。原因在于,安顺文庙、县学宫在清代为安顺府学和普定县学,两者皆与孔子等有关,修建棂星门是表敬仰之情和缅怀之意。而阳明祠为祭祀王阳明而建。明代王阳明在贵州讲学,促进了儒学在贵州的传播,对贵州及儒学的发展做了极大贡献,在阳明祠修建棂星门亦表敬仰及缅怀之情。在安顺文庙中修建的“德配天地”坊与“道冠古今”坊是为赞颂“万世师表”孔子极高的德行。

2.万寿宫门

黔中清代,作为周围建筑一部分的标志坊是万寿宫门坊。万寿宫门坊有贵阳青岩万寿宫坊与贵定县平伐万寿宫坊两座。贵阳青岩万寿宫位于青岩古镇西门,道光《贵阳府志》载“万寿宫,在青岩城西门,乾隆四十三年江西客民建,道光十二年重修。”

可知,青岩万寿宫建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年),初建作为会馆使用,名为江西会馆。万寿宫门为门庭院式牌坊,坊造型为四柱三间楼檐式券洞门式石坊。坊顶为歇山顶,坊顶与次楼顶皆有吻兽脊。主门横枋与左右侧门皆刻“人物图”,主楼处刻“八仙图”,额匾竖刻“五龙图”,图中刻“万寿宫”三字。宫门坊左右皆刻“狮子图”。

平伐万寿宫造型为一间三楼楼檐式门院式砖石坊,坊位于贵定县云雾镇平伐村新西街。道光《贵阳府志》曰“贵定县:万寿宫、寿佛寺,旧建,道光八年增修。”可确定的是,“平伐万寿宫”修建时间下限为道光八年(公元年)。坊顶与次楼顶为悬山顶式,无吻兽脊。主楼刻“人物图”额匾刻“龙鳌图”,图中刻“万寿宫”三字。额匾上方刻“双凤图”下方刻八仙图。坊门右侧“荷花”“麒麟”等图,并刻“端庄”二字。

坊门左侧刻坊门右侧“荷花”“麒麟”等图,刻“肃敬”二字。坊门上刻两队楹联,坊正面中柱楹联曰:“遗爱犹今母,铭勲掉揳尊亲普戴古民爹。”边柱楹联曰“二气日元仙非幻,正伦改叙忠孝为经”,反面无纹饰。

两座万寿宫门坊从建筑风格来看,平伐万寿宫的建筑有黔中建筑风格,青岩万寿宫门坊的风格与江西江苏一带的门庭院式牌坊相似,这与青岩万寿宫的修建历史有关。青岩万寿宫初为江西客民集资修建,为江西会馆,可以看出万寿宫的建筑风格是贵州与江南风格的交融,是文化融合的标志。从两座坊门的雕刻纹饰看,有八仙图、龙凤图和狮子图等,可以看出坊门是儒释道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3.景区标志

黔中作为景区标志的牌坊为圣泉坊,该坊为复建牌坊,在原坊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现圣泉坊造型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牌坊。关于“圣泉”最早的文献见于《明一统志》“圣泉,在宣慰司城西北八里”,道光《贵阳府志》载“圣泉,去城八里,黔灵山后,一名曰百盈,一名曰漏勺。”今“圣泉”位于黔灵湖泮,“圣泉坊”建于“圣泉”前。《大清一统志贵州》载“明镇远侯故成甃石为池,覆以亭。”

《黔书续黔书黔记黔语》又云“中置一石头以淮之,莫之或爽,故语之以‘百盈’,名之以‘圣泉’。”“圣泉”虽史名有二,但今民众皆称之为“圣泉”,后又在“圣泉”处建圣泉观,观前建“圣泉观坊”,但牌坊修建时间不详。从《漏汋泉记》与《圣泉观碑记》时间看,前者时间为康熙二十年(公元年),后者为嘉庆十八年(公元年),可推测“圣泉坊”原坊“圣泉观坊”或建于清代嘉庆前。

现圣泉坊为后来重建,据《贵阳老照片》中“圣泉观坊”图片来看,其造型为四柱三间楼檐式牌坊,明间额匾刻“龙泉观”三字,其主要有标志的功能。圣泉在明清之际常被文人们所热爱,官员及士绅在闲暇之余常在圣泉处吟诗作赋,圣泉坊反映出清代文人的文人雅兴生活景观,对研究黔中清代文人的生活有重要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