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用乐,由来已久。孔子去世后,以宅为庙,陈列孔子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琴为孔庙记载最早的乐器。
孔庙雅乐,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孔子的后代、地方官吏及历代皇帝举行祭祀孔子仪式中的专用乐舞。发端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距今已有3千多年的历史。
旧时,每年春秋二仲月的头一个丁日(俗称“上丁”)和孔子诞辰纪念日,均要在孔庙举行祭祀大典,故孔庙雅乐也称“丁祭音乐”(元代称“大成登歌之乐”,明代称“大成乐”,清代又称“中和韶乐”,均称“丁祭音乐”)。自古以来孔庙雅乐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活化石”。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埙)(笛)(笙)“孔庙雅乐”中的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乐舞的音乐特点是“一字一音”,曲调平稳悠长,具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意译),集中表现了儒家礼乐文化。“仁者爱人、中正平和”的特点。
(古琴)孔庙雅乐”中使用的乐器皆遵循先秦以来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制造乐器的质料分类,称为八音,共十六种。
金属:镈钟、编钟;石属:特磬、编磬;丝属:琴、瑟;竹属:排萧、萧、篪笛;匏属:笙;土属:埙;革属:鼓、搏拊;木属:柷、敔。每种乐器在重要祭祀中,依等级的不同亦多少,但种类都是一样的。
(柷)柷,又名“椌”,古代打击乐器,是一种木质的敲击乐器,属八音之一木类。柷在祭祀雅乐中是作为起乐的“信号”而处指挥地位的。
柷的形状犹如木斗,上宽下窄,用木棒撞击其内壁而发声。考其奏乐之先,之所以用击柷为起乐信号,其原因是“柷”字与“俶”字同义,“俶”即开始的意思。
柷在祭祀合乐中,是以撞击而起乐。当麾幡举起时,击柷乐生用双手掌握“止(椎)”柄,以“止”之下端撞击柷内三面圆鼓处,各击一响,接着有镈钟一响,引发乐起,众乐齐鸣。古代击柷的槌有两种,一者是用“椎”,也叫“止”,就是木棒;一者是用木槌。前者用双手握椎;后者以右手持槌敲击。曲阜孔庙至今尚存的柷器是用“椎”撞击的。
(搏拊)搏拊,鼓的一种,属于“八音”中的“革”,用于宫廷中和韶乐。演奏时,用两手拍击,建鼓一击,搏拊以两击应节。
现场表演的“孔庙雅乐”传承于明代,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乐章——《宣圣颂》,《宁和之曲》和《咸和之曲》。
《宣圣颂》: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
《宁和之曲》:自生民来,谁底其圣,惟王神明,度越前圣。
《咸和之曲》:有严学宫,四方来宗,恪恭祀事,威仪雍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