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眼神周公庙的理性气质,暮秋时节,枯

政治的眼神周公庙的理性气质暮秋时节,枯叶飘零。又恰逢下起了沥沥细雨,城头阴郁,天高云低。打一把灰色的雨伞出城,不顾两脚泥泞,一路逶迤到城东北角周公庙赏景,因为刚听了一场学术报告,关于孔夫子的政治理想,一个话题引发了我现场考察的兴趣。报告人介绍说,孔夫子的政治思想理念源于他的偶像周公,源于他对先代圣人周公之道五体投地的崇拜与向往,原始儒家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圣哲与圣哲的文化对话和真情传递的过程,此种观点我一直难以尽释。曲阜是一座庙城,其中,坐落在城东郊外的周公庙,古旧得几乎让人无法i己起,据说中国现存三处另两处一在河南、一在陕西供奉周公的庙宇,经历了长达四千余年的时序光阴,曲阜周公庙被视为曲阜最古老的历史遗迹之一。连绵的秋雨中,史的朽衰和命的沧桑在低云与潮湿中浓得化不开。野地里有几只乌鸦在悠悠地盘旋鸣叫,路边的古松垂着头无言无语。

周公庙

不过我觉得这才是读史绝佳的场景氛围,古人曰“自古逢秋悲寂寥”,尤能“便引诗情到碧霄”,它应该能让我看到些什么。城东关依然半是乡村半是城镇的陈年旧景,古朴街道上雨水泛着白光,下了东国道,走过一条东西向新修沥青路,再转而向北,穿过一座不大的“棂星门”牌坊,迎面便是周公庙的朱漆大门。门前一通“曲阜鲁国古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巨大石碑,仿佛参加古装选秀淑女胸前别着一个刺眼的现代数字标识,颇不协调。因为下雨,大门屋檐下一个把头缩到衣领里,昏昏欲睡的老人,坐在门槛上,木然地望着眼前的秋雨发呆。走向前去买票,售票员个身披雨披的中年妇女用惊奇的眼睛看了我半天,才迟疑地将票递给我。因为此时我心里想的是周公和周公庙,想着中国古代政治与政治家的话题。想着将经历的一段枯寂幽冷的历史回溯,想着将读到一段极富深度的政治家传奇故事。

周公庙

想着将唤醒一段青砖灰瓦下尘封的记忆,所以并未在意许多。感觉身与心都沉溺融化在史意的畅想中,尽管漫天是秋风秋雨。展读中国古代发展史,周公以前,很难说有真正的政治家,政治家不仅仅是一种权势和荣誉,更重要的是要有显赫政治成果和成熟理论。在他以前尽管有商汤、文、武名世,因为史料存世流传问题,使人除了传说和猜想,根本无法见到他们的全貌,所以,尽管我们不能像近代古史辨派,将他们中有的人说成是“虫”,将他们都视为在想象中被神化抬高的人物,则一点不为过。周公则不然,他“制礼作乐”,不仅得到了孔子的全然肯许,还留下了一系列史料可供我们研究。只是,不能不使人对于此历史政治人物产生疑问,身为最初的政治家,历史上该是怎样一种威风与气势!为什么会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让曾经人声鼎沸的庙宇孤独地潜藏于北方小城的一角,淹没于满眼的庄稼地头,在凄风冷雨中瑟瑟发抖。

周公庙

漫卷的阴云推助着思绪向历史源头漫溯,当又一阵北风裹挟着雨点迎面吹来,我缓步走进了庙宇的第一进院落。眼前的景色和天气正相符,雨打衰草,古树静默。历史第一政治家的庙宇竟然衰败冷寂到如此的地步,令人倍感凄然的同时,也更增添了疑惑与不解。想起明代一个叫雍淖的人,他写过一首诗:千年遗宇今仍在,万古人文岂可忘。应有相传裔庶姓,岁时香火护宫墙。诗中的“岂可忘”和“应有”字样,让我了解了或许比明代还要早些,这庙宇早已冷落荒颓了。尽管中国是一个极重政治的国度,但是,第一政治家的冷落,并非是从今天开始,也并非是什么自然风雨的剥蚀,在古人看来,不仅政治家惯于一朝天子一朝臣,人文的遗忘和裔庶的躲避比它更可怕。四当然,周公也有一些永恒的东西,这是我走进第三院落之后,透过蒙蒙细雨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第三进院落比前二进院落不仅大了些,其中还有一座大殿静静矗立在秋雨中。

周公庙

静穆而沉寂。踏着青砖铺成的甬道缓缓前行,不知为什么,感觉似乎总有一种反向的力在阻挡自己,使得向前走颇费力气,甚至可说是一种艰难。这是我在曲阜许多名胜古迹中不曾体验到的异样感觉。对此,我甚至停了下来,细细观察周围包括阴郁的天空和穿飞的鸟儿,还有那紧一阵松一阵的冷风,希望能从中寻出答案。通道两旁荒草丛生,一些歪歪斜斜的古松,淋得浑身透湿,瑟缩着站在冷雨中。走到通道的一半处,便是些紧贴路边两旁并列着的自上而下流着雨水、可怜兮兮的石碑,将路夹成一个细长的小巷。粗略看去,大约有十五六块的样子吧。抬眼朝前看去,甬道尽处是大殿黑深的殿门,幽暗地洞开着,秋雨如阴,石碑夹路,使你不期然间便觉得走在了历史的巷陌中,前面有一个幽深并让人胆寒的诱惑,或者是一个凶险的阴谋,使你不敢近前去。对于平常之人、平常之心来说,自然不情愿让自己坠入凶险中。

周公庙

这应该是能理解的事情,何况又是在这样一番恶劣的天气里!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曲阜久远以来的一个传说:自古孔庙不吓人。客居曲阜城数十余年,我的宿舍就曾与孔庙贴墙而居,二十多年了,无论是风高月黑的夜晚,还是雨雪浓重的黄昏,一觉醒来,听着庙内松林中一声又一声哇哇鱼鹳鸟和白鹤清脆的叫声,从来没觉得心悸胆寒。因为久操笔墨,有时踏着下半夜电灯的残光在阙里街上走走,尽管也不时会有几只不知名的大鸟从头顶扑扑啦啦飘过,也没觉有甚吓人处。我曾就这个问题问过当地的老者。他们说得几乎都一样:孔庙是人庙,不是神鬼庙,孔子生前不信鬼神,所以人庙不吓人。对此种说法,品味之后,感觉不无道理。然而似乎又不尽然。因为后来曾不止一次在孔庙中观赏步读。即使是逢上风雨天气,或者是大雪盈门,庙院依然是笼罩在温暖的亲和氛围中。加上院落中寿石书楼的随意点缀,虽然露台上也香火缭绕。

周公庙

然而总是令人觉得仿在邻家的院落里,无处不透着温暖的快意,绝非如眼前周公庙这里让人既陌生又心悸。我努力地朝前走去,按照排列整齐的石碑一路读下去,元代天历,明代嘉靖、万历。发现最早的一通,不过是宋代大中祥符年间立,碑石剥落,碑饰平平,绝无甚骇人处。通读这些散漫的碑文,上面文字或多或少,或楷或草。无非都在叙述着这样几句套话:“伟哉公旦,隆彼宗周。刑罚以息,王泽斯流。政成洛宅,庆锡鲁侯。式增显爵,用焕佳猷。”从为文格式到语句排列,可谓平实了又平实,平实得让人觉得大都言不由衷。面对它们,仿佛面对一个个眉须皆白的老学者,半闭着眼睛,他根本不看你一眼,在讲述着一个老而又老,既不吸引人,又无多大意义的一段陈年往事。真的,读着碑文。

周公庙

嘴里都会溢出一股霉味,就如同眼前雨中的腐草,弥漫得满院都是,甚至让人感觉憋得慌。再绕过路中央一个盘龙石香炉,古旧陈腐;登上青砖铺的露台,破损斑驳,四下张望,依然没有找到阴森的来源。最后抬头看看迎面这元圣殿的式样和气势,青砖黑瓦被秋雨淋得极其狼狈,除了衰朽还是较朽。至此,我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也许是在现实生活中浸泡得太久了,世俗的心态令我产生了幻觉。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周公庙根本没有令人惊悸的理由。所以顺势从眼前的殿门望进去,或许是阴天的缘故,殿内有些暗,不过,里面简单的陈设摆布还能看清楚。五间深的大殿内,正中是一座彩塑坐像,王冠旒苏,自然是周公了。细细端详,尽管是抬脸望远,有些气势,但眉脸方阔,并不乏平和意态,极有曲阜乡民的影子,或许是后人参照身边君主的模样所塑也未可知。在人们心目中,原来周公并非凶神恶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