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石碑刘洁中州风情

下马石碑

刘洁

云阳一小是古代的孔庙,昔日为云阳胜景之一,其规模之雄伟,构造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云阳孔庙是科举时代的人才摇篮,是云阳历史上一处非常特殊的道德、文化、教育遗产。奉祀的是以孔子为代表,包括历朝累代儒家思想继承和传播中的最优秀人物,奉祭者所看到的,实际上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学术史。

记载:云阳孔庙,有三进院落,殿宇巍然,廊庑秩若,功能齐全。

第一进有棂星门。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孔庙设门名灵星,喻尊孔如同尊天。

从棂星门往里进有两个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古时候生员入学称作‘入泮’,明清时,凡是新生考入学宫,必须绕泮池而行方能登堂入室,进入文庙。后人亦有把泮池称为“学海”的,寓意学海无涯,苦读成才。泮池还兼有蓄水消防的作用,设计成半圆,也增加了园林的艺术之美。泮池上有桥名“状元桥”。一般人进文庙绕池而行,唯有状元才能从桥上进庙,因此泮桥也叫状元桥。

从文庙的第二进院落也就是主体建筑大成殿内,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大成殿前面有门曰“戟门”,戟门左侧建有“名宦祠”,名宦祠用来祭祀旧时县内任职的勤政爱民、卓有德业的官员,入祀名宦祠需举荐,再层层审核批准,旧时县内官员于春秋两季带领士绅祭祀。因有名宦祠,在旧时县内任职的官员都相对有作为,谁都想离任后能进名宦祠。

戟门右侧建有“乡贤祠”,供奉着倍受人尊崇的寿光贤士名人。“乡贤”一词始于东汉,迄于明清,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凡有品学为地方所推重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

第三进院明伦堂是教谕训导宅,是明人伦、谕明训之处。云阳孔庙在秉承儒学思想、弘扬传统美德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是云阳这方水土道德与传统文化的龙头。

云阳一小门口墙上镶嵌有一块石碑,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顾名思义,就是文武官员军人百姓到此,一律得步行,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每天从一小门口路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也许压根想象不到自己所看到的这个像闹市一般的地方,曾经是多么的神圣和庄严吧!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在知识的崇高尊严面前,在圣人的伟大人格面前,无论你的身份是官、是民,你都必须从马背上下来,以敬畏和仰慕之心,去接近神圣。而今,“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的石碑所见证的那段历史都已被埋葬在时间的记忆之中,岁月的沧桑剥蚀了石碑的肌肤,也积淀了民族的文化。

这块下马石碑设于明代成化十八年,明宪宗下诏要求在全国各地文庙正门的设立下马碑,规定文武官员在下马碑之间必须步行通过,锣鼓仪仗须息偃以示尊孔,使得孔庙享受‘王’的待遇。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供奉圣贤的地方都会有这十二个字,“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的石碑。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只要见了这十二个字都会肃然起敬,整理衣冠,端身正意,趋步拜谒。即使是皇帝都会躬身前行,顶礼跪拜。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在祀”两字为什么放在“在戎”前面,说明祭祀的重要。祀谁?祀祖先。我们有两个祖先,一个是列祖列宗,一个是圣贤。列祖列宗给我们以肉体,圣贤给我们以精神。肉体是生命之魄,精神是我们生命之魂。哪有见了见了先祖不放下架子,恭敬拜谒的呢?古时在孔庙每年都要举行两次隆重的祭典仪式,分别是孔子的诞辰日和忌日。祭典时,县府官员,有功名的文人站在中心处,个个长袍马褂,衣冠楚楚,学生们站在下方外围。初献祭品、酒具后,主持人宣诵祭文,全体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是焚香、敬酒。之后主持人高叫“鸣钟鼓”,鼓乐开始演奏,仪式进入尾声。

云阳孔庙是承载圣贤的地方。每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桌一凳,一书一册,每一张书画,每一个摆件,都是载道的,都闪烁着圣贤之光,都是可以教化我们的。农村中虽没有这种仪式,但每个私塾房都有用红纸写就的孔圣人的牌位,供在书房的上首处。新入学的儿童要在父亲的陪伴下,见过先生后,到孔子的牌位前行跪拜之礼。此后,每天上学、放学时都要到此行礼。每有学生不听话或没完成作业,先生便令其跪在牌位前省过、自纠,直到先生放话为止。

你可以没有文化,但不能不尊重文化,尊重我们的祖先。“下马石”是提醒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提醒那些“自以为当了一个小官儿而为所欲为的人”提醒那些“自以为有才而目空一切的人”。自以为了不起,但是在圣人和祖宗眼里,那是个“小人”,比没有文化的人还渺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照见的是每一位国人的素质。

这一块下马石,对现代人而言,这块石碑与其他古建筑前的石碑似乎没有任何不同,它是那么的不起眼,以至于很多人从它身边走过时,丝毫不会多看一眼,更不用说驻足细看了。然而,同样的一块石碑,在古代却有着不一一样的意义。很多人也许会问,为什么要立这样一块石碑?众所周知,孔庙则是国家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场所。毫无疑问,在古代是文化和教育的最高象征,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所在。因此,为了表示对文化和教育的尊敬,对孔子伟大人格的景仰,古人便在此立下了这块石碑。

“下马石”体现的是对知识和教育的尊重。当然,就算今天在每一所学校都立一块下马石,或许并不会改变什么。毕竟,我们缺的并不仅仅是一块石头,而是一份对知识和教育的尊重,对精神和灵魂的敬畏。下马石前彰显教育的尊严。

作者简介:刘洁,河南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南阳网通讯员,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南召县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南召县云阳镇中副校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