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步为前提的,只有当大一统的王朝建立和稳定之后,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央大学。
早在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学校的雏形已经出现,夏、商、周三代进一步发展。
周后期官学有所发展,规模扩大为五院式的厅堂建筑,分科施教,“辟雍居中,其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陆佃《礼象》)
辟雍,也称太学。“太学”一词,最早的记载来自《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
汉武帝时,帝国空前强盛和稳定,统一的封建国家需要统一的思想,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和公孙弘等人提议“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仕”。
汉武帝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于公元前年创建“太学”,它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最高学府的诞生,从此儒家思想也成为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武帝设立“国子学”,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已初步具备了管理教育的职能。
隋朝统一后,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年),把“国子寺”改名为“国子监”,正式确立了国子监的名称和职能,管理中央直属各学。
国子监作为独立的教育领导机构,延用了近年。
唐高祖李渊至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确定了“庙学”制度,凡是学校必建孔子庙,有庙必有学,“庙学”也就成了学校的代名词。
宋代凡是学校都归国子监管理。年又创建武学,并将历代军事著作汇编成集,颁印了我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
北京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辽、金都曾在北京建立太学和国子监,可惜遗迹无存。
现在的国子监始建于元朝,是我国元、明、清三朝设立的最高学府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中央大学校址,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元朝建都北京,至元四年(年)开始设计修建“大都”城(北京城)时,就事先规划好了“庙学”所在地,也就是现在国子监和孔庙这个地方。
至元二十四年(年)正式设置国子监,同年“大兴学舍”,国子监校舍初具规模。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建立南京国子学,后称国子监,并从此不再单设国子学、太学,实行“监学合一”,统称“国子监”,又称“太学”。
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于永乐十八年(年)重新恢复了北京国子监最高学府和中央管理教育机构的职能,以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原来的京师国子监改为南京国子监。
明嘉靖七年(年),修建敬一亭。
清乾隆四十八年(年),开始修建辟雍。
清乾隆五十年(年),辟雍及琉璃牌楼、碑亭、钟鼓亭竣工建成,由此完成了北京国子监的全部建造,呈现出我们今天看到的格局和规制。
参考: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原状陈列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