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岳麓书院各朝建筑布局分析可知,书院的建筑形态是逐步生长演化而来,并且在明朝发生了较大改变,今日所呈现的岳麓书院实际上是形态演变和建筑修整双重作用影响下的结果。从岳麓书院的历史发展来看,书院产生之前我国已存在很多种的建筑类型,岳麓书院作为一种介于官式和民居建筑之间的一种新出现的文人建筑,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来说,必然会受到已有的建筑形式影响。在书院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了官府的制约,逐渐产生向官式建筑演变的趋势。后期因为招生范围的扩大,书院部分空间具有俗文化的建筑元素。
结合岳麓书院的发展背景和历朝空间结构特征,探析岳麓书院发展过程中的三种建筑原型。佛教建筑。魏晋以来,佛教僧侣占据名山大川,修建寺庙,传经论法。岳麓书院起源于岳麓寺,所以佛教禅林对岳麓书院格局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教学方面,佛教禅林实行“讲经”(由禅师主讲)、“普说”(集体讨论形式)等多种传道论法形式。岳麓书院的教学也深受其影响,既有山长主持传授经典的讲学,也有集体讨论形式的“讲会”,还有生徒向山长请教的“质疑问难”。
这一教学机制反映到建筑层面上,则体现为佛教寺庙中将佛殿、法堂、藏经楼设为建筑群主体,斋堂、禅室及其他附属空间围绕着这些主体建筑布置的格局形式。岳麓书院借鉴为居中布置讲堂、礼殿、藏书楼,再在两侧设置供师生居住的斋舍及其他附属用房。可见在空间布局形态上,书院受到佛教“伽蓝七堂”、禅林制度的一定影响。地方民居建筑。套院式布局是岳麓书院主要釆取得建筑组织方式。这种对空间的围合原本产生于北方传统四合院民居防风及保护家宅私隐的考虑。
但因堂屋、厢房与围墙所围合的院落能够有效地分割内外领域,体现出空间上的内聚性,从而创造了一种具有静谧氛围,适合沉思、自查的理性空间。而这一特质正契合了儒家思想含蓄、内敛的文化心态。因此,作为礼制建筑的代表之一,书院建筑采取以合院为基本的空间组织单元。岳麓书院自古都由文人主持修建,其建筑布局的构思经营,都倾注了我国传统士文化的思想,因此创造出了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空间组合群体。所以岳麓书院的建筑格局来自民间,又高于民间,更显示其斯文典雅的格调。
古代学校型制。中国古代学校即官学,格局以庙学布置为主。岳麓书院在宋朝创始之时,其教学功能日益加强并力纠官学之弊,不以科考为追求目标,致力于培养人才,发展学术,形成学派,与学校有很大的区别。其讲学自由、藏书丰富亦为古代学校所不及。书院祭祀学派宗师及建院功臣,更是其独有特色。到了元代,岳麓书院与官学并行共进。书院在其传统基础上继续发展,同时在官府的控制下,又产生了官学化的趋势。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的基本规制,以及学田、学舍等制度,也可以说是吸取发展了官学悠久办学的传统经验。
在官府的利用和控制下,宋元时期岳麓书院为祭孔而设置礼殿,明清时期还增建孔庙、开辟射圃、专设考棚,以及建立文昌阁、魁星楼等原先官学所独有的建筑,这些莫不都是仿官学的建置。岳麓书院对古代学校型制继承最为明显的是明朝设置了单独的文庙区域,这是我国古代书院中较少见的一种建筑规格。一般只有官方创办的学校才能设置文庙这种高等级的祭祀建筑群,而且一般书院也没有人力和物力建设和维持如此庞大的祭祀建筑。
由此可见岳麓书院在古代书院中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书院自明朝设置单独的文庙区域之后,整体格局中也渗透了文庙布局的特色。可见这一时期,整个书院的布局非常类似古代文庙的格局,体现出明朝改扩建时期建筑格局受文庙影响较深。在明朝书院中各派学者纷至沓来,交流学术的频率也很高,但是这一种层层递进的格局使用起来效率不高,而且东西朝向的布置也不适宜日常学习生活,所以这一格局在清朝并未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