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正清贫寺庙不设功德箱,禁止捐钱

白癜风哪里治疗的最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白癜风哪里治疗的最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在人们的认知里,很多约定俗成的习惯难以被改变。但在一些特殊的地方,也会存在例外。

说到寺庙,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功德无量”四个大字。对于前去祈福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能带来期待与好运的地方,和尚的身份在此也格外受到尊重,大家心甘情愿地信服他们。

对于寺庙而言,前来祈福的人多了,日常寺院的维护与检修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渐渐地,一些颇有名气的寺庙开始设立“功德箱”,供人们投放金钱。

虽然是一种自愿投放金钱的集中箱,但也令许多前来祈福的人产生误会。他们认为收取“功德钱”是一种寺庙商业化的表现,是不值得提倡的,对寺庙和尚也戴上了有色眼镜。

尽管遭到质疑,各地稍有名气的寺庙依旧会摆设“功德箱”。除了我国辽宁的一家寺庙,为保持佛家本心,始终清贫如初,不设立“功德箱”,僧人们都过着赤脚生活的日子。

为何这家寺庙能不随波逐流,始终做到保持本心呢?让我们细细分析,一探究竟。

01寺庙的发展

众所周知,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此后,佛教的中国化发展成为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象征。而在佛教发展的同时,也孕育出了寺庙,这是佛教得以传承的瑰宝栖息地。

对于僧人们来说,大家能集中在一起,为同一种信仰,在同一个场所静心打坐,这便是“佛缘”。寺庙因此而生,它是佛教引领下的宗教信仰场所,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汉朝时,佛教传入中国,为了让行事之人得以方便,朝廷下令设置了相关办事处,设为当时的一级单位,这便是最初寺庙的原型,例如孔庙等等。

最初的寺庙,接待的都是从外国过来的高僧,这便使寺庙成为了一种居住的场所,而并非我们现代所理解的祈福之地。高僧们来到这里,传授佛法真谛,让佛教中国化进一步发展。

后来,随着不同朝代的变更,中国本土化的僧人越来越多,寺庙不能再作为仅接待外国高僧的场所,还要用来容纳这部分本土化僧人,也就渐渐变成了僧人们的聚集地。

到了现代,我们所看到的寺庙,依旧传递宗教信仰,一路见证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寺庙里,诵经念佛的僧人越来越多,也就使这儿成为了佛教文化的汇聚之地。

02寺庙里的功德箱

人们从佛教的信仰里找到初心,纷纷前往寺庙祈福,希望通过吸收寺庙灵气,得到高僧们的指点迷津,让事情能得以庇护,达到心愿皆成的境地。

既然有心前去拜佛,两手空空自然不可取。在见到佛院门前的功德箱时,人们往往会掏出面额不等的人民币,投入功德箱内,并自我洗脑:这是一种小小的积德之举。

那便有人不解了,佛本讲究初心与缘分,前去祈福的人怎么还要投放钱币呢?

一开始,寺庙确实是随缘进入,无需投放“功德钱”的。随着前来祈福的人越来越多,寺庙维护也必须提上日程了,而对这部分支出规划,寺庙开始打起了“群众钱”的主意。

但是,“群众钱”的界定很尴尬,寺庙不能明目张胆地像景点一样收门票,只能隐晦出发,在佛院内放置一个大箱子,上面写着“功德箱”三个大字,供人们随意投放金额。

这部分“群众钱”虽然都被寺庙收入囊中,但依旧很多人不知其去向,以为都是被私吞了。

其实,功德箱里的钱并不属于私人收入。所以寺庙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权利动用这笔资金,最终这笔资金会被划为几等分,用作寺庙的日常维护,或者是捐赠为社会福利。

因此,设立“功德箱”,初衷并不是令寺庙变得商业化,而是通过正常的方式,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积攒功德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恰恰能起到筹集资金,维护运营的作用。

03清贫寺庙:无需捐钱

虽然大伙儿弄清了功德箱里钱财的去向,但在如今的中国,依旧存在着一家宁愿僧人吃苦,也坚决不接受群众捐钱,坚决不设立“功德箱”的寺庙。

这家清贫寺庙名为大悲寺,自古便被建在我国辽宁,是一家保持着最初佛家本心的寺院。

这样一家古老的寺庙,到处都弥留着被历史洗礼过的痕迹。大悲寺建在辽宁海城,四面都是山麓,清幽的环境下仅仅傍靠水源,使得这儿更有幽闭寡欲的佛家气质。

不仅如此,大悲寺与其他寺庙与众不同的点,还在于内部那显眼的四个大字:禁止放钱。由于习惯如此,这儿的僧人们本心如初,一心只想吃斋念佛,过着与世隔绝的寡欲生活。

为了让佛法真正得以弘扬,寺庙清心寡欲的作风得以保证,大悲寺内没有任何商业活动,前来祈福的人会得到僧人们的指引,但所有佛家活动都是因需提供而不收取任何费用的。

寺庙内有明确的规定,僧人们不可与香客们攀谈,更不可收取香钱。

在这样的规定下,僧人们的日子似乎并不好过。在物价高涨的今天,僧人们没有香钱,就意味着寺庙毫无额外收入,仅仅靠着商会的救济,根本无法满足日常开销。

迫于无奈,庙里的僧人只能拿着化缘碗,行脚外出乞讨。对于大悲寺的僧人们来说,这样的方式已经用了22年之久,他们早已习惯了终日乞讨,一贫如洗的生活。

在日常的生活里,大悲寺的僧人们严格恪守佛门戒律,每天按时起床,衣着简陋,甚至还叠加一块块着补丁的烂布,而这样的百衲衣也成为了僧人们的一大特点。

在大悲寺高僧们的眼里,佛家习性本该如此,手握金钱才是万万不可的。因此,哪怕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僧人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他们依旧坚守本心,这份毅力实在令人惊叹。

04结语

寺庙是弘扬佛家思想的摇篮,也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值得源远流长。

而令寺庙能持续焕发勃勃生机的,正是僧人们始终如一的佛家本心,以及坚定不移为群众排解忧难的恒心。能得到高僧们的指点,对前去寺庙祈福的人来说,是莫大的佛家缘分。

大悲寺虽然令僧人们行脚乞讨,但能在此环境下念佛之人,通常内心丰盈,对佛教信仰高昂。

因此,生活上的艰苦只不过是肉体的感受,并不能对僧人们的内心产生任何冲击。

仔细想想,这种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不正是前去祈福之人,心心念念的结果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4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