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路与城内串城街交叉口往南的路西,有一座古时的“邯山书院”。这座书院建于何时?我不知道。为了解开这个迷团,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方知该书院创建于清朝乾隆十年(年)。当时,作为邯郸一任知县的魏湳。他对于邯郸的历史非常了解,他很清楚,邯郸乃古赵之都,“凡太行山脉之钟毓,又有滏、漳河水之孕育,英俊辈出。”但从秦、汉之后,邯郸便成了一介郡县而逐渐衰落,进而成了“弹丸下邑”一个普通的小县城,文化教育远不及东部之大名。南部之彰德(安阳)和北部之顺德(邢台)。因此,他作为邯郸知县,要振兴邯郸的文化教育事业。便在县治西南,孔庙之西“得官地一区,东西若干丈,南北若干丈”建一“邯山书院”。他认为该书院乃“吾邑创见之举,亦吾邑人士之责也。”相率捐资三百金助役,有山右邢子有条富而好义,慨然金为佐,余亦捐百金以要其成。资金备齐之后,便开始了兴建。
邯山书院之规模,建立讲堂三楹,左右馆舍各五楹,堂后左右斋各三楹。前为重门,缭以周垣,巩固爽垲,可永久。书院建好后,深得邑人之欢喜,并接纳学子,培育生、童。到嘉庆十年(年),因书院之设六十余年,院舍陈旧,邯郸知县江淑渠便捐筹経资进行大规模的重新修缮。到咸丰二年(年)。知县卢昌辅嫌书院太小,他又捐筹资费进行了一次扩建。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建“左厢既举,复盖大门一间,北瓦屋五间,东瓦屋八间,并将旧有缺坏者补筑之,不数月一座邯山书院便涣然改观矣。”在这次增扩建后,于同治十一年(年),知县英棨又捐田亩钱文(田地二十六亩一分;制钱一千吊;发商生息),捐置其桌凳,使其更加规范化。之后,又分别于光绪四、五、六、二十、二十一、二十七年间,历任知县不乏为筹资捐款,不断进行增扩建,增添其设备,使邯山书院成了当时邯郸三座书院中(另外两座书院分别是:城东河沙镇的继志书院和城西户村的五星书院)建筑最宏伟,设备最完好的著名书院。
邯山书院设有院长,院长由县延聘有名之进士或举人,并作为院的主讲;下设有斋长(斋长:书斋之长),斎长由院绅自邑廪生(廪生;明、清时、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生活补助的生员称廪生),充之。每年二月由知县亲自考选生、童入院肄业。生定为十五名,童(明、清科举、凡中学之前,无论老
幼皆称童生)定为六名。每月三大课,即:初四日为官课,十四日、二十四日为斋课。生,以超、特、壹分为等级;童则以上、中、次分为等级。优者皆有奖赏,作为科举名进取之预备。
我国封建社会时代,均以孔子教化当先,中华大地几乎无县不有书院,皆为科举而选拔人材。到明、清时,科举制度为三年一科,分为文科和武科。文科考诗赋和八股文章;而武科则比试武艺和骑射及武経策论。通过考试、县、府考中者为生员(俗称秀才);秀才到省城进行乡试,中取者为举人;举人晋京城通过殿试,中取者为进士(殿试中取一甲第一名者为状元),文武皆如此。邯山书院与其他各县书院一样,每岁考取生、童时,也是文、武兼学。
时代在不断地前进,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新生事物必然代替陈旧腐朽的制度。就在光绪二十四年(年),康有为等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资产阶级革新的“戊戌变法”运动,普及全国,倡导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学习西方,发展科学文化等等。这次“维新运动”虽然被慈禧和守旧派所镇压;光绪皇帝被囚,但是,社会发展的滚滚潮流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各地都纷纷实施新政,废除科举制度,办起了“洋学堂”。邯山书院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于光绪二十八年(年),也打出了“革新”的旗号,更名为“邯郸县立高等学堂”。成了邯郸历史上第一所改革后的新式学校。同年招收学生人,开设国文、算学、修身(品德)、经书、格致(自然科学)、体育、音乐、图画等课程,废除了“八股文章”,使书院步入了一个新的教育征程。
邯山书院从清朝乾隆十年(年)创建,到光绪二十八年(年)的年间,培养出了不少的生员和童生;从年开始,变身为“洋学堂”,又培育出不少的知识分子。可以说,邯山书院从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戊戌维新制度,从封建的“旧八股”到资本主义萌芽的“洋学堂”,确实是我们邯郸文化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几年前,邯山书院已在原址上恢复重建,是否可以将其利用起来,设成“邯郸文化教育博览馆”,让我们邯郸人了解一下邯郸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