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正茂从孔庙建筑来品味中国教育

国情背景

当汉朝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中国古代的坛庙建筑类型中,除了天地鬼神及祖先崇拜外,便又增添了一类以纪念儒家先贤为目的建筑。

之后,随着儒学的普及、科举制的诞生,与儒家学术相关的教育学府也应运而生。北京的国子监与孔庙即是这类建筑的典型代表。

孔庙外景

自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拉近与汉族士大夫与封建贵族的关系,袭历代旧典,按照“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将孔庙与国子监毗邻而建。

北京孔庙规模宏伟,仅次于曲阜孔庙。孔庙的主体建筑为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与四大弟子及十二位哲人的牌位。

大殿内陈设着祭祀时的礼乐之器,正上方悬黎元洪手书的“洽道大同”牌匾。“洽道大同”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题名碑

意为颂扬儒学是人间正道之学,崇奉儒家学说成就大同世界。大殿外上悬康熙手书的“万世师表”牌匾。

“万世师表”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布衣,使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谓至圣矣。”

意为孔夫子永远是人们的老师。其原本的位置应在殿内中心位置,后被黎匾取代,如今只得屈居殿外中心位置。

大成殿内

除康熙帝外,大成殿内还悬挂着清代其他八位皇帝御笔题写的匾额,内容多系颂扬孔子之词。

不难看出,古代封建统治者对孔子与儒家学术的尊崇,早已跳出了民族的界限。

大成殿外

与孔庙仅一墙之隔的国子监位于成贤街中央。作为我国古代教育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一直履行着元明清三朝的最高等教育使命,直到戊戌变法止。

国子监里外遍种国槐树,国槐代表着“登槐鼎之任”,古代即视之为“公卿大夫之树”。一入国子监集贤门,最美的琉璃牌坊便映入眼帘。

这座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是京城唯一一座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它正面书有“圆槁教译”,阴面为“学海节观”,自乾隆时代建成起,它便一直在阳光的反射下熠熠生辉,发出瑰丽的五彩光华。

二进院

穿过琉璃坊拱券,便是国子监最中心的建筑——辟雍。它是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建于一座圆形水池中央,四面大门均可开启,有长廊环绕四周。

辟雍的四面架有小桥与院落相连,整个建筑概念为天圆地方。乾隆帝当年在此讲学,国学生则身处水池之外俯手恭听,由此可见封建统治者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

大成门

国子监作为封建社会唯一一条普通民众进入仕途的道路,一直在平衡着天下文人与天下江山的关系,其作用必然是积极的、有极大贡献的。

这种对儒家思想的高度崇拜,离不开儒家礼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牢不可撼的统治地位。

而“左庙右学”的孔庙与国子监也作为一种源于旧典却高于旧典的准宗教建筑,经历元、明、清三朝的繁荣鼎盛后,随着礼制社会的崩溃而渐渐成为历史的纪念物。

延伸阅读:

京华正茂是中国网国情频道特别推出的一档北京古建筑图片特辑,包含北京城众多古建筑,拥有极高的研究及参考价值。被称为“一部京城的建造史,一本历史的百科书”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