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为什么被称为世外之田

在那起伏的、高耸人云的山峦之间,哈尼梯田如同蜿蜒的“天梯”一级一级登上蓝天的,如同天与地之间一幅幅巨大的抽象画。哈尼梯田堪称地球上的一大奇迹。长期以来不为世人知晓的“世外之田”——哈尼梯田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奇观,是亚洲稻作文化的一个鲜活榜样。

哈尼梯田的独特生命力

哈尼梯田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它不像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已失去功能的古迹,也不像泰山、黄山、尼亚加拉大瀑布等单纯的自然景观,也不像曲阜孔庙、拉萨布达拉宫、北京颐和园等单纯的人文创造,它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的相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载已有多年的历史,中心区是元阳梯田。这里的梯田规模宏大,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变化多端,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

哈尼族的历史渊源

云南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而在漫长的岁月中,云南又在封建时代被视为“偏僻蛮荒之地”。哈尼族是全国人在百万以上的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起源之早,比人们想象得更为遥远,它和人类早期的迁徙有关。据专家近年考证,云南先民是沿着“亚洲的扇子骨水系”走向中国西南和长江中下游,走向东南亚、中亚和亚洲其他地区的。据史料记载和哈尼族大量的神话、史诗、民间传说等资料可得知,哈尼族与彝、拉枯等民族同源于古代羌人,原先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南迁于云南,分两路途经滇池、洱海迁徙至元江西侧的哀牢山和西双版纳、澜沧江流域及老挝、越南、泰国的北部山区居住。

哈尼族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生活,其种稻治田的历史非常悠久。哈尼族史诗对其古老的家园,有这样的描述:“在高高的山上,撒下了三升种子。七月的蚂螨上不了高山,十月的寒霜雪降不到坝子里。高山种地有收获,坝子种谷已饱满”。到清代,哈尼族所创造的梯田已经蔚为壮观。嘉庆《临安府志·土司志》记述了当时的梯田壮景:“依山楚平旷处,开江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蹑坎而登,有石梯蹬,名日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约(卷槽),数里不绝”。

在今天,这种蓝景更是壮观。遗憾的是哈尼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文化、农耕经验和全部青藏高原生产技术,都靠口授和示范以家庭教育的方式代代沿袭。在这种传袭过程中,由于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参与,哈尼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都带有了浓烈的神秘色彩。人口流动对创造“梯田文化”至关紧要,可以说云南是亚洲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云南位居长江、珠江、红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江河的上游,可以将云南称作“扇子骨”水系的汇集地,“亚洲的水塔”。亚洲古代稻米传播道路的源头都汇集于阿萨姆(印度)和云南。唐宋以来,以梯田稻作耕耘为中轴的哈尼文化,逐渐定型于云南的红河水系,在哀牢山、无量山之间得到完善和发展,并传播到东南亚诸国。红河南岸哈尼族山区,是纵贯云南,绵亘千里的哀牢山南部末端。这里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两千多米,从山脚到山顶,热带、温带、亚热带气候依次排列,形成云南亚热带山区典型的气候立体性分布特征。哈尼族惊奇地利用了这种地势高下、气候立体的自然环境,使一种新的生态系统出现于天地之间。

由于红河南岸热带山区受南面海洋性季风和海拔高低悬殊的影响,高山云遮雾望,降雨充沛,另外,从炎热河谷和江河湖泊中蒸发升腾的水蒸气在此化为绵绵雾雨,淋淋洒洒,终年不断,在林中汇成数不清的水潭和溪流。低山河谷的江流湖泊均发育于此间。这是天然的绿色水库。因此,哀牢山具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点。哈尼族对高山森林的保护极为重视,因为这是梯田农业的命根子。气候温和的半山腰,是理想的居住地。哈尼族在中半山的向阳坡上建造房屋,形成村落。在村寨周围、房前屋后开辟菜园,修筑道路与各村寨连接。以高山森林为源泉,引入村中的人畜饮水,永远用之不竭。哈尼族有一俗话:“要种田在山下,要生娃娃在山腰。”这是千百年来的生活经验的总结。

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低海拔河谷地带,炎热潮湿,瘴痢流行,毒蛇、蚂螨、蚊虫,猖狂横行。高山区则阴雨连绵,寒冷潮湿,又是猛兽出没的地区,人畜存活难有保障。而中半山,冬暖夏凉,气候适中,有利于人们的生活,且在红河南岸亚热带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中,既可以上山打猎以获副食,又易于下山种田收取米日落看哈尼梯田粮。定居其间是生活的选择。从村寨边至山脚河谷的整个下半山,为层层梯田。这里气温较高,湿度较大,适于稻谷生长。当地哈尼族依着山势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个角落,使得梯田每层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然而却错落有致,互相沟通,层层相叠,挂满群山。梯田间还修有道路,行走方便,易于农作物的运输。

哈尼族梯田水利工程

哈尼族梯田水利工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开挖梯田就是一项绝活,它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开挖梯田的最佳时节是每年的阳春三月,这段时间气候宜人,土质干燥。开挖时,哪里渗水,可以及时补漏加固。田埂是用开挖时挖下的大土饼层垒起每垒一层,用脚踩牢夯实。从山脚越往上开田,山势越见陡峻,因此,越往高处,田埂就越厚。在低山坡,坡度和缓,田埂较低也较薄,仅四五寸,人走在上面,不是老手绝对不能走稳。高山陡峭,田埂较高,有的达五六米。高埂十分厚实。两人并行,毫无问题。另外,垒好的田埂哈尼族山寨每年彻底铲修一次,不让野草滋生,不让老鼠打洞。年积月累,田埂越见牢固、美观。

再就是高山水田与低山水田管理又有不同,高山水田长年保水,起到了牢固田埂、积蓄山水的作用。低山水田则每年放水晒田,这样可以增加地力。这种高田保水与低田晒田的不同方法,是与亚热带山区哈尼族梯田农业独特的水利施肥方式密切相关的。哈尼族在每座悬挂着梯田的山腰,都挖出数道水沟。平时,大沟接住高山森林中流下和渗出的泉水。多雨季节,漫山流淌的山水被水沟截住,顺着大沟流入梯田。每道大沟的上源都通进高山森林中的水潭和溪流。有的水沟长达数十里,跨越邻县,直接水源,这样可保农田用水长年不息。

从高山顺沟而来的水,由上而下注入最高层的梯田,高层梯田水满,便注入下一块梯田,再满再往下流……直至汇入河谷。这样,每块梯田都成了“沟渠”,成为水流上下连接的部分。由于山水遥遥而来,夹带碎石泥沙,为了防止梯田沙化和堆积碎石,于是在沟水人田处挖坑沉淀沙石,在此清除石沙十分方便。这种独特于世的山区梯田农业水利工程是哈尼族勤劳智慧及生产经验的显著成果。哈尼梯田在整个红河南岸哀牢山中,兴修水沟是所有人的事,而且不仅仅是一村一寨小集体的事。水沟跨州连县,密如蛛网,灌区内所有的人都视水沟为命根,对水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兴修时出力,护养沟渠亦为己任。

沟渠稍有破损,谁见谁修,蔚然成风。每年冬季,各村出动,疏通沟渠,砍去杂草,维修一新。这种集体主义风尚是山区梯田农业所决定的,反过来它又促使梯田农业得以保持、发展和完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和长期的梯田农业实践中,哈尼族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水规。这种水规是根据一股山泉和沟渠的灌溉面积,由这一灌溉面积内的农户依各自的梯田数量共同协商,规定其用水量,然后按泉水流经的先后,在沟与田的交接处横放一块刻有一定流水量的木槽,水经木槽流人各家梯田。这种约定俗成、代代不逾的水规,为维持梯田农业系统和维系民族群体的内聚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哈尼梯田的施肥方法为什么不同于内地?

哈尼梯田的另一个堪称奇迹的地方是它的“活水施肥”法,这与内地平坝农业有显著的不同。哈尼族梯田的特征之一是田水长流,以田为渠,长年不息。内地一等田水灌满,马上将水封闭在田中,称为“关田保水”,这有利于所施肥料的保持和稻田用水的保持。而哈尼族的活水种植则是为了便于施肥。在红河南岸亚热带山区,山高坡陡,行走不便,不要说使用汽车、马车、小推车,就是扁担这样的工具也完全不实用,日间驮运的装载工具就是背箩。

如此,像内地及平坝那样的施肥是不可能的。梯田用水来自深山老林,高山流水顺着沟渠将原始森林中的大量腐殖质不断地带进田间,这是一种自然的施肥方法。这种山水有较高的肥力,长年流过梯田,使稻谷从栽到收一直受益。另一方面则是人为的施肥。一个别出心裁的施肥方法是“冲肥”,冲肥有两种:一是冲村寨肥塘。在哈尼族各村寨,村中都有一个大水塘,平时家禽性畜类便、垃圾灶灰

积集于此。栽种时节,引来山水,搅拌肥塘,乌黑恶臭的肥水顺沟冲下,流入梯田。

每年的雨季,就是冲肥的大好时节山林中积蓄并发酵了一年的枯枝败叶和野放山林的牛马粪便随着雨水顺山而下,流入山腰水沟。这时候,村村寨寨、男女老少一起出动,称为“赶沟”。漫山而来的肥料在人们的大力疏导下,迅速注入梯田。由于山高谷深,梯田上下,田水长流,冲肥往往使肥料较多地积于低山梯田中,很显然,低山梯田肥于高山梯田。所以,哈尼人的施肥方法一点儿不比其他地方的施肥方法落后,他们是聪明地选择了因地制宜的施肥方法。

“谷花鱼”为何如此鲜美

在哈尼族山区,梯田养鱼是最为绝妙的事。它的独特性在于它是活水养鱼。这是由梯田农业的长年流水决定的。梯田中养殖的多为鲫鱼也有鲤鱼。这种在梯田活水中长大的鱼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这种鱼生长较快,栽秧时放鱼,收割时便可捕获;二是肉质鲜嫩,连鱼鳞也细软可食。这里家家门口都有一个水塘,平时没事就到谷底河里去捞小鱼和鱼籽,放在水塘里养,到了栽秧的时候,就把小鱼放进梯田。放有小鱼的梯田水口要用竹篱笆隔着,不然鱼就跑到别家田里去了。鱼和谷子一起长,鱼吃谷花,叫“谷花鱼”。

快要消失的哈尼族“蘑菇房”

哈尼族房屋建筑是一种称为“蘑菇房”的土木结构楼房。这种住房有坚实的土墙,房顶的一半用泥土夯平作为晒台。哈尼族山区少有平地,于是晒谷、晾衣、乘凉、孩子游玩、妇女纺织往往都在房顶上进行,晒台成为人们闲暇活动的重要场所。

房顶的另一半则是厚重的草顶。草顶使亚热带山区住房内冬暖夏凉、通风干燥。云雾梯田这草顶是哈尼族住宅建筑最重要的部分,由于它的外形像蘑菇,所以有“菇房”之称。蘑菇房每隔一两年便更换草顶,使其完好如新。保持房顶的优良特长,使其益于生活。这就需要大量地适于建筑的长棵稻草。这或许就是哈尼族选择种植长棵稻谷的原因。哈尼人将青山绿水视为自己生活的一分子,悉心地加以呵护。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

哈尼族延续上千年的这种朴素的自然观,无形中跟现代的环保观念倒很契合。他们早就认为人类是属于自然的,而不是自然是属于人类的,哈尼族将自然和人类都看作是天神意志的化外物,并将自然规律当作天神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哈尼族深层的理念积淀中,郁郁苍苍的原始森林里,栖息着众多的人格化的山神、这些山神具有无穷的威力,众神栖息的大森林被视为圣地。因此,人们平时很少进入其中,更不能砍伐其中林木或毁林开荒。有时因事不得不从“神山”走进,口中还默诵祈求山神赎罪和庇护的祝词。

哈尼人的这种敬畏自然的信仰,客观上保护了森林的生态环境,保护了哈尼梯田的水源。哈尼人很少有“人定胜天”的豪情壮志,倒有“天人合一”的朴素原始观念,森林视为山神栖息的圣地,人们没有改天换地的野心、体察天意,由于善待自然,才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的哈尼梯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