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起自底层,信奉以实力说话,对历朝历代所封的各路神仙圣人,他是不太迷信的,这些神灵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也不曾显什么灵,因此他称帝后,干脆在洪武三年下诏革除了以前朝代对诸神的封号。
不过孔子算是个例外,这也是必然的,称帝建国离不了要靠儒家思想治国,要再把孔子推倒,天下读书人就该不干了。
洪武元年(年)3月,朱元璋派徐达北伐,顺利攻下山东济宁路,孔老夫子的故乡曲阜正在这里。
老朱在这一年二月刚刚在南京国学祭祀过孔子,还派遣了使者去曲阜进行祭奠,表现得对孔子极其尊敬。
既然至圣先师的老家在自己控制中了,朱元璋就想见见孔子后人,向天下儒生表明自己对孔子的尊敬。
于是,他下诏召孔子第五十五代孙孔克坚前往南京朝见。
皇帝召见,非同小可,照理孔克坚必须立刻启程,星夜前往。
不过这时候情形却不太一样,因为天下还有两个皇帝:朱元璋和元顺帝。
这一年,朱元璋刚刚称帝,天下形势还是一片混乱,最后的赢家到底是大元还是大明,谁也说不准,北方不少文人士绅支持的还是大元,更多的人在观望。
这要是向刚刚兴起的大明示好,万一朱元璋被揍趴下了,元朝皇帝兴师问起罪来,可如何是好?
况且,相比朱元璋这个,元朝皇帝也对孔子更为尊敬,这位孔克坚还在元廷出任国子监祭酒一职,这可不是个小官,相当于今天清华北大这些最高学府的校长兼教育部部长的一些作用。
孔克坚思前想后,犹豫不决,最后想出了个折中的办法。
他向使者声称自己生病了,有心赴召但无力奔波,只能派自己儿子孔希学前往南京,代自己朝见朱元璋。
在孔克坚看来,这一手既能稳住朱元璋,又不至于落下把柄到元朝手里,可以继续保持观望,真是一举两得。
没想到,朱元璋性格强硬,眼里揉不得沙子,听到孔子后人不愿赴朝,他龙颜大怒。
老朱原本就出身微贱,小时候没读过书,没接受过孔子教育。如今好不容易大权在握,想表示一下对孔子的尊敬,孔子后人却找借口推脱,在他看来,这位衍圣公既是看不起他,也是看不起刚建立的大明。
朱元璋什么样的流氓没见过?装病这种套路过于低级,在他面前都上不了台面。
老朱感到受到了莫大侮辱,虽然再三压抑自己,终究咽不下这口气,干脆提起笔来,写下一封信,派人立即骑快马送到孔克坚处,信里是这么写的:
吾虽起庶民,然古人由民而称帝者,汉之高祖也。有疾,未知。若称疾以慢吾,不可也。
文字里的意思很明显,我虽然是平民出身,但你不能看不起我,汉高祖刘邦不也跟我差不多。
更让孔克坚不寒而栗的是老朱的质疑:你是不是真的有病?我还不太清楚,你要是敢装病来骗我,到时可饶不了你!
孔克坚感到大事不妙,老朱的手段他早有耳闻,当时还没设锦衣卫,不过锦衣卫的前身检校们干的是相同的工作,装病这事假得太明显,哪里逃得过密探们的耳目。
孔克坚的病一夜之间就好了,他立即日夜兼程赶到南京,朝见朱元璋。
衍圣公认怂了,朱元璋也就顺水推舟,在谨身殿接见了孔克坚,记载中会见气氛热烈友好,又不失亲切,两人就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了共识。
其实说到底,这都是朱元璋做给天下人看的,在他心里对孔子其实不以为然,要让衍圣公在自己政府里担任要职,那是想都不要想。
这年八月,老朱下诏““衍圣公袭封及授曲阜知县,并如前代制”,又赐给孔府土地顷,并钦赐洒扫户户。
但这也就到头了,朱元璋觉得孔子后人们好好伺候老祖宗就是了,其他事不用他们插手。洪武起衍圣公不兼其他职务,不在中央任职,只主孔子祀事。
一年后,朱元璋甚至下诏,孔子的祭祀不用在天下大张旗鼓,在曲阜当地搞搞就行了,“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诏令一出,朝野大哗,在大臣们反对下,朱元璋最后收回了成命。
出于治国需要,碍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朱元璋不得不在形式上表现出对孔子的尊重,但无疑,在他心里对儒家是并不以为然的。
明朝享国年,从明初到明末,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历史。对这些内容有兴趣的朋友,通过网上一些零碎的文章是难以了解全貌的,最好的办法是系统的读一下相关书籍,但史料通常较为晦涩,非专业人士难以有那个时间和精力。
读一些近现代明史专家的著作就简单多了,他们的文字都是白话,较为通俗易懂,又对多种史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大大节约大家的时间成本。
在这里在这里推荐一套明史泰斗吴晗先生的作品,《大明王朝三百年》+《明朝锦衣卫东西厂》。
吴晗专攻明史数十年,作品都是权威经典之作,以史料详实,分析缜密而著称。
吴晗这部著作在被尘封近70年后,才在年首次单独出版,对明朝爱好者来说,这不啻是个福音,从此好评如潮,一版再版。
这套书比《万历十五年》更全面,比《明朝那些事儿》更真实,要探究明朝真相,吴晗经典读本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