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治武功,永乐皇帝比不上康熙吗

作者:历史浅读陈胖子

泱泱中华,五千年,多少英雄,也有多少枭雄。每一个逐鹿天下,成文霸主的人,从有记载的炎黄,到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尧舜禹,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了太多他们的故事。后人爱谈古论今,尤其是成为皇帝的人们

笔者今天想聊聊两位皇帝,一位是明朝功绩最大的永乐大帝,一位是清朝功绩最大的康熙大帝

笔者简单的从文治武功两个方面来对比一下双方的成绩成果。

从文治方面来说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四年(年),至御殿观览图书,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内经史子集全备否?”解缙回答:“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他又说,士从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遂召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购访天下遗书。又指示购奇书要不惜代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

永乐年(年)命解缙等人编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动用文人儒臣余人,辑古今图书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

于永乐六年(年)编成,共卷,装成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迁都后,在宫内东庑南,又建,“文渊阁”,南京之书,大量北运,把《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贮于“文楼”。使明代国家藏书建设发展迅速。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现仅存世3%

康熙大帝被视为儒家圣君,六下江南,解君臣心、君民心,到山东曲阜孔庙,对孔子像行三跪九叩礼,到金陵,苦祭明太祖朱元璋。以此招徕天下士子的同情和认可。明季遗民和江南士子纷纷归附清朝,取得了政权和文化上的认同,甚至连黄宗羲都赞誉康熙大帝是圣君,并且让他徒弟万斯同上京参与编纂《明史》,这显示了明朝遗民对大清政权的认同。

当然赢得天下士子的认同,就是康熙大帝在京广开的博学鸿儒科了,为我大清政权赢取了不少人才,尽管有不少前朝余孽不肯应试,康熙大帝还是以礼相待,充分显示了一个大帝的胸怀。

另外就是康熙大帝的边疆民族政策,我认为是最成功的,康熙说,秦朝兴土木修长城防御匈奴,我不搞这一套,我绥服喀尔喀蒙古人,让他们成为我的北部长城,这不是很好吗?(《清圣祖实录》),可以说,中国北方以来的游牧民族威胁,从古时的匈奴、鲜卑、丁零,到突厥、蒙古,再到鞑靼、瓦剌,一直到康熙朝才始告解决,这一点是很伟大的。

从武功方面来说,永乐时,蒙古分为三部,它们之间互相征伐。永乐学隋文帝对付突厥那样,不要让任何一部强大,让他们之间互相仇杀。如果把蒙古人赶尽杀绝,过不久也会出现另一个游牧民族,同样也会对边境进行骚扰。永乐三次都重创蒙古三部,第四第五次亲征是他自己给大臣找出征理由,说阿鲁台来犯,其实阿鲁台和瓦剌的仇杀搞得自身都难保,哪有力量南犯。

康熙时的蒙古更是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准部叛乱及其影响是清朝长期头痛的问题。也正是康熙对噶尔丹内侵处理不善才留下这后遗症。

康熙前期,蒙古三部的情况是:漠南已归属清廷,漠北表示恭顺,漠西与清廷关系较疏。由于漠北蒙古土谢图汗抢去扎萨克汗的爱妾,造成两汗开战,给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以可乘之机。该部首领噶尔丹遂以帮助扎萨克汗夺回爱妾为由,攻入漠北,迫使漠北各部内迁;并借口追索祸首土谢图汗,跟踪至漠南。噶尔丹虽刁顽,但军心不稳实力与清廷相差甚远,所谓俄国援助,也是虚张声势。清与漠西的关系便可由此确定。

第一次亲征,派了几员大将在家门口和人家作战,但都战败,最后派索额图才把噶尔丹赶跑。

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有三万余骑兵,康熙竟动员了从东北到陕甘的沿边各军。康熙率中路准备同噶尔丹决战时,噶尔丹望风而逃,没有与康熙任何交战。噶尔丹原本有三万多人,往西面逃到莫昭多这个地方就只剩下一万来人,一半以上的士兵开小差逃跑了。

康熙第三次亲征,没有任何交战,噶尔丹众叛亲离服毒而死。论战果,比起汉朝的窦宪、卫青,实在微不足道。况既已开衅,又不毕其功于一役,趁势将漠西漠北同时平定,再设官分治,或可长治久安;然而虽劳师再三,敌巢如故,却从此结怨于准部,以至康、雍、乾三朝连年用兵,以对付准部及其附庸在青海、西藏、新疆发动的叛乱。到年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时,乾隆恼羞成怒,竟命兆惠将准部屠戮几尽。其后霍集占、张格尔、阿古柏等叛乱迭起,令清廷几无宁日,亦是准部事件开了新疆少数民族与中央政权长期对立的恶劣先例。

所以笔者以为在文治方面康熙皇帝力压永乐皇帝一头,在武功方面永乐皇帝略胜康熙皇帝一筹。

你认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