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推广作揖礼,能行吗

4月21日,衢州市教育局发布通知,要求把“行作揖礼、使用公筷、谈吐文明”纳入中小学生文明规范,有老师称此举是为了“在疫情下顺势继承传统文化”。就在不久前,《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衢江区第一中学初三年级复课后,便开设专门的课程,老师教学生行作揖礼的手势,学校也称如此做法,是为了防控疫情,倡导大家保持距离。

目前,衢江已有所学校推广行作揖礼。如此举措引起了舆论场上的热议,持不同观点的网友似乎普遍很激动,对学校推广作揖礼一事,存在不少过度解读。支持者认为当地扛起了所谓的“国学复兴”的大旗,可谓“功在千秋”,反对者的批评点也落在了“复古”上,甚至顺便批评了儒家思想。

其实,能否推行作揖礼,主要是看这一举措是否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从必要性上看,当地的解释也不无道理。虽然浙江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做好有效的防护措施,依然是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需要坚持的事情。人们之间相互作揖,实际上是用一种新的仪式感来取代见面时不能握手的尴尬。从礼仪的本质上讲,握手也好,作揖也罢,都是人际沟通的一种方式而已,只要这个方式与周围的环境是匹配的,是不妨碍各自利益与尊严的,那么推行这种礼仪也未尝不可。

从合理性上看,衢州人对作揖的礼仪传统接受程度比较高。在历史渊源上看,衢州当地保留了较多儒家思想的文化传统,南宗孔庙就在衢州,与北方的曲阜孔庙遥相呼应。而且,衢州近年十分注重儒家思想的保护与传播,在年还开办了“中国儒学馆”,可见,在当地学校推广作揖礼,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

推行作揖礼,只是疫情之下当地的民间选择。因此,外界不必对衢州在学生之间推广作揖礼,有太多偏见或过度解读。衢州的做法,如果能切中当前防疫工作的要求,又契合当地的传统文化生态,不妨先行先试。这并不等于说,在全国各地都应该推广作揖礼。一种文化和礼仪的普及,需要漫长的时间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同样也需要一个广泛的社会认同,进而渐进推行。

各地都有自己深厚的文化传统,儒家思想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但并不代表全部思想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优秀的基因,进而融入当前的文化发展实践中,探索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民众认同的礼仪文化,才是我们从衢州的这一创新尝试中应该汲取的经验。

(来源:中青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