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有很多俗语,有些是前人对世态人情的总结,有些是前人对民俗的强调。有些谚语对于现代人来说往往比较难懂,第一眼甚至不知道古人在说什么,比如这句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这句话包含了什么世俗的道理?
在我们的想象中,寺庙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因为它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礼记》中说:七帝之庙,五帝之庙,三帝之庙,一帝之庙。直到汉代,寺庙才与鬼神崇拜联系在一起。但无论怎样,庙宇都有正义感和神圣感,比如文庙有孔庙,武庙有关帝庙。
古人夜行独行时,通常宁愿睡在旷野,也不愿去古寺休息,故有一人不入寺之说。荒原的墓地往往阴森得让人不寒而栗,古人的选择似乎很不可思议,但只要联系现实思考一下,就能发现这种做法更符合以前的世界。
因为庙在人们的认知中是神圣的,在古代,庙甚至被用来指代朝廷,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也。因此,晚上睡在古庙里,多少有些对前人心目中神灵的不敬,最重要的是,古庙往往还伴随着一些传说,因此更受不法之徒的欢迎。
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曾描写运城诸头雷横下乡巡逻,巡逻至东溪村灵官庙时,发现红发鬼刘唐正趴在桌子上睡觉,雷横连连惊呼真有贼!不问三七二十一,立刻抓住了刘唐。这也可以看出古人的世情:古庙里容易藏匿土匪、盗贼、逃犯等危险人物。
此外,古代寺庙中的神鬼传说更是数不胜数,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写了不少神鬼故事。如果古人选择独自行走,最重要的是安全。古庙虽能挡风遮雨,但也意味着存在着潜在的危险,而看似可怕的野坟地,反而无人打扰。有时候,人心比牛鬼蛇神更可怕,舒服的地方不一定代表安全。
再说两人不看井,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部著名小说《西游记》的经典情节。这些写于明清之际的小说,基本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世俗人情。《西游记》中,乌鸡国国王在唐僧师徒到来之前被推下水,因为他正和被改造成全真道人的琉虚怪一起看井。
这种忌讳多少有点不要瓜田李下的意思,西瓜地不能弯腰整理鞋子,为的是不惹上偷瓜的嫌疑;在梅树下,不能举手整理帽子,以免有偷梅之嫌。而两人不一起去看井的时候,理由基本一致,也是为了避免一人掉进井里,另一人反有杀人的嫌疑。
我国民间还有一句俗语,叫做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词和三人不抱树的意思差不多,两个人,抬树可以力量平均,而三个人则容易使力量不均,导致矛盾。这是古人留给世人的智慧,不是迷信,值得深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