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颖立
1
旧时嘉兴的“一府二县三孔庙”,曾被认为是嘉兴人崇文的象征,而“一街二孔庙”更是嘉兴人得以炫耀的谈资。
所谓“一府二县三孔庙”是指,民国以前嘉兴曾有三座孔庙同时存在,它分别属于嘉兴府,嘉兴县和秀水县。这三座孔庙都在嘉兴城里,位置相对集中,呈现品字形布局。处在上口位置的是秀水县孔庙建在张家弄(现勤俭路)的北边、东道弄(现少年路)的西边。
而两个处在下口位置的则为嘉兴县孔庙和嘉兴府孔庙。其中一座建在集街(现中山东路)的东首---县前街上,一座建在集街(现中山东路)西首---天官牌楼。因有两座孔庙建在集街的两头,这也是“一街二孔庙”的由来。
2
旧时嘉兴为什么会有三座孔庙存在呢?
这与旧时嘉兴的行署区划有关。明代宣德五年(公元年)“析嘉兴县置秀水县,其中秀水县辖嘉兴城的西北各乡,嘉兴县辖嘉兴城东南各乡,故县衙均在嘉兴城内。于是就有了嘉兴府孔庙、嘉兴县孔庙、秀水县孔庙。这是嘉兴有三座孔庙的原因。
其实,孔庙不但是嘉兴多,全国也是如此,基本达至一县一庙的规模。那么为什么每个县城都建有孔庙呢?这是因为,孔庙都由学校演变而来有关。
如:秀水县孔庙,明宣德五年(公元年),因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州县,故在嘉兴府治子城的西北边选址建秀水县孔庙,先是建明伦堂以讲学,次年建大成殿(孔庙的正殿)、两庑(古代堂下两边的走廊、房屋,孔庙的“庑”是供奉孟子弟子及11位对孟子学说有贡献的学者的地方)、两斋(学习和用缮的地方)、棂星门(孔庙的正南门,棂星又名天田星,二十八星宿之一,被认为是主文的,又称文曲星。
关于这座明伦堂,历代多有修茸。其中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年)经知府吴国仕主持修茸后,郡人沈思孝专门为此缉有《嘉兴府学重修明伦堂记》一文,后由清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为其题字刻碑一块,此碑现存揽秀园,这也是揽秀园內现存最大的一块古碑。这座孔庙在民国初年已毁,只存明伦堂,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后曾为嘉兴的国货陈列馆。年起,又被辟为电影院,直至抗战胜利后才关闭。之后,又成为嘉兴县党部占用。历尽周的明伦堂,今为嘉兴市图书馆少年路分馆的阅览室,列为嘉兴市文物保护点。
又如:嘉兴县孔庙,始建于南宋咸淳五年(公元年),也是以学堂的面目先现。当时的县令张汴以西城旧驿站改作县学,直到80年后的元至五十一年(公元年)才由县尹陈伯颜建大成殿。明宝德二年(公元年),增建了礼殿、明伦堂、大观楼,并对号舍进行扩建,棂星门也由木门改为石门。
此时嘉兴县的孔庙才有了形制。到了明嘉靖十六年(公元年),知县黄献可广筹银两,将其迁移至嘉兴县衙东南边的东兴圣寺旧址,即集街东首。至此,嘉兴县的孔庙规模已至鼎盛,可惜到了清咸丰十年(公元年),太平天国的一把大火,不但使集街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也使嘉兴县孔庙成了“弥望焦原”。
由于孔庙的学教功能和在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然使,4年之后的同治三年(公元年),即太平天国灭亡后,嘉兴知府许瑶光在旧址筹款重建,规模如初。但这座孔庙最终仍没有逃过消亡的厄运,于抗日战争时期被彻底毁灭。
庙址被日本人强征,在此处造了一批低矮的日式民居,由日本侨民居住。这批民居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拆除。现在考证起来,嘉兴县孔庙的位置应在中山路秀州区党校的地方。由县学变党校,也算是冥冥中的一种轮回吧。
再如,嘉兴府孔庙,它是嘉兴三座孔庙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据史称:“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年),在天星湖上建庙,后有学堂。”
《至元嘉禾志》卷第七,“学校”条目曰:“路学,旧在望元门内之西偏。宋建炎中,因更兵火,移于治之东偏,即故宾馆以为之,规模湫隘。绍兴壬戎二月丁亥,诏诸路守臣兴学如故事。知州方滋于通越门内二百步立学……嘉定十三年,守臣郑定复以兴学为先务,殿宇、堂庑、廪廥、垣墉、营创缮修,华焕皆逾于昔。又辟地于西,筑六斋其上。宝祐于已,守臣恕斋谢堂辟大门于庙西偏,疏凿黉池,增建泮桥,创明德堂于西,改观颐堂于东。”这就可以证实,嘉兴府孔庙是于唐代的公元年始建,建时就是以兴学为目的的,后庙学兼顾。
南宋时的公元年,知府方滋在通越门(即西城门)内两百步(旧时一步约为1.6米),也就是集街西首的官牌楼处重建。在元初的《至元嘉禾志》沒有把嘉兴府孔庙列入“庙宇”条目,而是记在“学校”名下,这也说明古人也是承认它的教育功能。
3
据老一辈的人回忆,几经重修和扩建后的嘉兴府孔庙气势恢宏、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古朴庄重。为旧时嘉兴最大庙宇,鼎盛时有殿堂斋舍73间。终日香火缭绕、晨钟暮鼓,朝拜者甚众。这座孔庙一直存在到民国初年,在抗日战争时遭受了严重破坏。解放后嘉兴地区的地委及专员行署均在此设机关,后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消亡。
嘉兴府孔庙,不但规模宏大,形制齐全,而且在布局风格上独树一帜,全国仅有。
这座孔庙就建在天官牌楼的街北,“文武官员过此下马”的碑石就立在路边。走近孔庙,首先看到的是装有石护栏的红墙,大门由四根高高的石柱组成的石牌坊,石柱的柱头上雕刻着精美的云龙纹,“棂星门”三个楷书大字横缀其上。
进门有一个硕大的水池,称“泮池”,也称“学海”,寓意:“学海无涯,苦读成才”。池上架有两座小巧精致的石桥:腾蛟桥和起凤桥。迎面便是戟门。该门的两侧是“乡贤祠”和“乡宦祠”,这里是表彰嘉兴府有德于民的乡绅和政绩彪彰的官员的地方。
再入内,就是高耸在须弥座石基上的大成殿,这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也是孔庙的精神所在,是孔庙祭祀的主场地。正面是孔子的塑像,两侧是颜渊、曾参、子思、孟轲等四位及十二哲的神位。高高在上的孔子塑像给人一种庄严相,一眼望去令人肃穆。
在大殿的二层檐下,正中高悬由九条彩龙环绕的“大成殿”三个大字。殿内梁枋上依次悬挂着清朝8位皇帝的御匾。另有孔子赞及颜、曾、思、孟的勒石。殿内还存有历代重修孔庙的碑碣。在大成殿后左侧为明伦堂,右侧为尊经阁,再往后有启圣祠、思乐堂、敬一亭,馔堂及射圃等建筑。整个孔庙的建筑一律红墙黄瓦,给人以一种金壁辉煌的感觉。
由于嘉兴府的孔庙,是在“学堂”的基础上,历经几代扩建完善的,因此也留下了不小的麻烦。那就是由于这座孔庙是先有“大成殿”,其它建筑都是在大成殿的基础上再扩建的,因此当要建“棂星门”时才发现,此处已然是天官牌楼的街道了,尚有照壁无处可建。
因为这段道路,北边是孔庙,南边是凤凰河,已无回旋的余地。而这条道路又是通往西门驿站的交通要道,来往的行人如过江之鲫,况且来嘉兴公干的大小官员也都是从西门驿站上岸入城,为了孔庙的形制将这段道路切断当然是行不通的。
但“文武官员过此下马”的石碑树此,一干闲杂人等在此频繁通行也是断然不行的,坏了孔庙的形制,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于是聪明的人们想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那就是在凤凰河近孔庙一段修了两座石桥,东边的一座叫起凤桥,西边的一座叫腾蛟桥,这样巧妙地将“泮池”象征性地移至凤凰河,在凤凰河的南岸修建了一座又高又长的照壁,在照壁的南边再修了一条道路,二头连着起风,腾蛟两桥。
从此过往的行人就可通过起凤,腾蛟两桥绕过孔庙前的天官牌楼道路。这样既解决了行路的畅顺,又完善了孔庙的形制。这是中国庙宇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借道应制的典范。也算是嘉兴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以上三座孔庙的历史,可以看出,历来孔庙一直肩负着传播思想文化的重任。这恐怕是嘉兴有三座孔庙的根本原因。
4
孔庙即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又是儒家文化思想传播的“学宫”,故孔庙又称“文庙”。在封建社会,许许多多思想家和从政者就是在这里受到了文化思想的熏陶。这当然是历代统治者求之不得的。因为他们深谙“崇拜产生敬畏,信仰左右行为”的道理。想必这也是孔庙布遍全国的原因吧。
因嘉兴是富庶之地,地灵人杰,故嘉兴的三座孔庙的规模都非常宠大。尤以嘉兴府孔庙为甚。
有官家背景的孔庙为什么会消亡呢?这大概与年的“五四”运动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五四”运动的口号就“打倒孔家店”。因此,可以说,孔庙的消亡固然有诸如战争等人为原因,但孔庙是随着封建王朝的消亡而消亡才是它寿终正寝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