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6
浙江新闻客户端
陆军
12月22日,安徽省东至县郑三俊后裔郑素明专程来虞考察,在陈溪乡太平山村,郑素明等对该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先祖“林下一人”牌坊的重建和郑三俊历史的尊重和研究深表敬佩,称到了太平山就如到了老家东至一般。
据《南原郑氏宗谱》记载,郑三俊(年至年),直隶建德南原(现安徽省东至县葛公镇洪方村牌楼下)人。另据《明史实录》记载,郑三俊从知县、知府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是明朝万历、天启、泰昌、崇祯时期四代老臣。虽然两次被弹劾,却从不计较个人进退去留,与魏忠贤阉党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是清流之宗,为追求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的清明政治和维护明朝政权的稳固做出了突出贡献。
郑三俊与虞的渊源在于他曾在太平山隐居时间长达十三年之久,直至年去世。年5月,由于对崇祯皇帝的昏庸无能、官场的腐败十分绝望,对南明政权的内部争斗也倍感失望,郑三俊第三次辞官,坚持不再出仕,选择隐居在太平山一心归道,无为政治。晚年的郑三俊正如《池州府志》记述的那样“披缁入山,自号巢云老人,筑一室名影庵,日抄录性、理、史、鉴诸书于其内,足迹不一,越户限二三亲旧访之,宛然一老僧相对也”。晚年别号“遁夫”寓意遁入空门,禅修悟道,功德圆满,将人生的辉煌推向了灵魂深处的巅峰。
据这次前来考察的郑三俊后裔郑郑素明介绍,自己作为郑三俊的第十三世孙,有责任考证还原一个真实的先贤。为此,他对郑三俊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明史》记载“郑三俊为人端庄严谨、纯正清明,在朝廷上正气凛然”。他的为官为人在其家乡以及任职过的地方,后人均以不同方式予以纪念。商丘市将郑三俊列为中华圣人文化传承者,在归德府文庙又名孔庙,将他列为“名宦”。
而这次考察令郑素明等郑三俊后裔深感欣慰的是,当地乡、村对先贤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他说,自己虽说是一名在南京工作的东至乡贤,但对先祖的崇敬促使他致力于对乡贤文化的研究。陈溪乡党委书记石洪元在接待前来考察的郑素明时表示,要携手合作,充分发掘先贤文化,打好太平山文化旅游这张金名片。
据当地乡村干部介绍,年,他们发现了“林下一人”石碑,在当地文化人士的热心参与下,考证“林下一人”就是晚明重臣郑三俊。年初,太平山村将早年被毁弃的建于明末的“林下一人”牌坊重建,至今该牌坊立于村口,已成为太平山村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
据考证,崇祯十六年(年),郑三俊奏请告老,皇帝叹道:“满朝都说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爱卿是林下一人耶。”“林下一人”即由此出。
郑三俊辞官及隐居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歌赋,有《巢云诗集》、《影庵诗集》和《元岳公奏疏集》等,因年代久远,现已遗失,仅有部分诗文、奏疏遗存。其中《宿龙池洞》与太平山的地理环境十分相近。
朝看瀑布如天雪,暮听雷声自眉捷。
栖鹘时鸣涧草边,四山凛凛风飕烈。
凄切常闻夜雨声,光怪欲发青粼血。
瞳蠓日出已三竿,山中独自云雾结。
云深那识隐苍虬,雾山方知豹彩别。
何时结社三池间,清心日远尘禁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