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厅话竹世界遗产中国竹韵七孔庙

孔庙孔府孔林王国维说过: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两次,其中一次即为孔子壁中书。《汉书》载:“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这批竹简的发现,使后人看到了“焚书坑儒”之前的文化遗存,后经刘向、刘歆父子俩等校编成书,孔壁也因此成为儒学经典的代名词。虽然,此次发现的真伪尚无法科学定论,但竹简在儒家学说的形成和传播中的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在竹简上写字,用绳子将许多竹简按秩序编连起来,就成了书,如用熟牛皮绳编连就叫“韦编”。现代考古发掘也证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儒家经典都以简牍的书籍形式出现。真正赋予竹子以人的品格,引入儒家社会伦理范畴的是孔子。《礼记·礼器》开篇就说:“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郑玄注:“筠,竹之青皮也。”在孔子看来,以礼为器,就可导致“大顺”的局面。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竹子的外表青皮和松柏的内心充实,“居天下之大端”,故能四季常青,永不凋落。君子有礼,也恰是如此。《孔子劝学》中“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南山的竹子固然有坚韧而笔直的秉性,但后天的磨炼同样重要,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如今,高约3米、长约15米的孔壁古墙就坐落于孔庙,形如照壁,与古井相邻。康熙御笔“节并松筠”的匾额,悬于孔府二堂室内正上方,表达了对儒家圣地的赞颂。孔府前堂楼则悬挂着“松筠永春”匾额,为衍圣公孔令贻书写,寓意孔氏家族长盛不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闻韶处已在韶院村发掘,箫韶更是在祭孔大典中奏响。竹也因虚心、有节、坚韧、常青、挺拔等自然特性,成为了儒家君子品格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文字丨蓝晓光图片丨网络编辑丨鹏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