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篇》孔子在匡地被围困。他说:“文德之王已经没落了,继承文化传统的再创新责任不就落在我身上了吗?如果天意要消灭这种文化,那后代人就没办法遵循了。如果天意不愿消灭这种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此章孔子在匡地,遭遇危难。文,性之用。性生万法,即“性生万文”。文王,文德之王,《春秋》讲“素王”,有王之德,无王之位。“法其生,不法其死”,谁有文德,谁就王天下。“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论语?子张》),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皆可以为文王。文,并不会因文王的死而牺牲了,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一部《论语》讲“文没在兹”,此即为华夏精神,儒家的真精神所在。曲阜孔庙大成殿有“斯文在兹”匾。“文没在兹,有为若是”,这是读书人的责任;知此,就不必羡慕别人,也不必作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