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文庙
.05.29
——漳州文庙
张大伟/文林南中/图
漳州文庙始建于北宋,历代曾有重修,现有面积平米,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有大成殿、祭台、丹墀、两庑、前殿、仪门。文庙规制宏敞,是研究宋、元、明文庙建筑的珍贵文物。
一
漳州文庙,位于芗城区修文西路。据志书记载:始建于宋庆历四年(年)。按宋代制度,孔庙与官学(亦称学宫)并建一处,这个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宋政和二年(年)文庙与官学移于州左。后因漳州历年科举中式锐减,绍兴九年(年),知州李弥逊应诸生之请复故址。当时建置有棂星门、仪门、戟门、大成殿、东西两庑、泮池和讲堂、十斋等。十一年(年)建成。次年即有颜师鲁等5人登进士第。
在封建时代,出于忠君尊孔和科举取士的需要,官员对文庙和学宫都给予充分的重视。如宋绍熙元年(年),朱熹知漳州事,“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正其义”。在州学创宾贤斋,延请郡士黄樵仲、施允焘、石洪庆、李唐咨、林易简、陈淳、杨士训及永嘉徐寓等八人于学;又创受成斋以教养武生。他奏乞褒录,为直言忤秦桧而被贬死容州的漳浦高登立祠于学宫。议定以太学之制扩大斋舍规模,因离任未果。以后又于宋嘉定十六年(年)知州郑昉和元代延祐三年(年),总管张泉逸、教授高元子再次重修,建置有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杏坛、明伦堂、书楼以及泮池等。元天历二年(年),达鲁花赤纳儿占伯重修。明成化十五年(年)漳城洪灾,文庙倾坏。成化十八年(年)知府姜谅更新之。同时,请同年进士李东阳(弘治八年任文渊阁大学士)撰写《漳州府进士题名录》。隆庆四年(年),飓风坏屋瓦,知府罗青霄重修。清乾隆八年(年),巡道王廷净、知府张廷球、周岱重修。据现存石刻碑记所及,尚有明正统十年(年)陈祚,明成化三年(年),明崇祯八年(年)曹荃,清康熙五年(年)郑燠,民国14年(年)张毅,民国25年(年)蒋鼎文等六次重修。
明清以来还有多次对明伦堂、大成殿以及丽藻池、两庑等处的修建。据清光绪《漳州府志》卷首府学图,文庙仍依宋制“左庙右学”。文庙前道路的左右建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牌坊,大门左边立有一石碑,镌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字样。进内就是棂星门、戟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右边府学部分建有训导署、启圣祠、明伦堂、教谕署、名宦祠、乡贤祠、土地祠、闵公祠、泮池、游圣之门以及学舍。府学大门内,悬挂“海滨邹鲁”匾额的应为经阁。民国期间,文庙被占为军队营房,也曾做为警察局。年以后改成小学校舍。年被列为漳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市政府对戟门、两庑进行维修。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维修设计方案,市政府聘请中国文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为指导,历时一年完成对大成殿的维修,年元旦对游人开放。漳州文庙历经年沧桑,屡废屡兴,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漳州大地上源远流长,成为漳州这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性建筑。
二
漳州文庙坐北朝南,现有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原有古代建筑物,如明伦堂、泮池、棂星门等已毁,现大门以内中轴线上依次为戟门、丹墀、月台、大成殿,两旁为东西两庑及敬一亭等。戟门面阔九间,进深二间。东西两庑面阔各八间,进
深各二间。
大成殿为明代木结构建筑,建于石台座上,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前一间为廊),重檐歇山顶。其中:构架前檐六根廊柱为浮雕石蟠龙柱,鼓型石柱础。其檐柱及金柱皆为花岗石圆柱,覆盆式柱础。前廊东西梢间及后檐均用三步梁承托下檐屋面,前后老檐柱与金柱间施三步廊,内金柱间置七架梁,天花板上草架均为穿斗式。两山金柱、脊中柱柱脚均落在上檐东西面柱头科齐心斗上,柱两侧开榫与柱头枋相连,继承早期“插柱造”做法。
斗拱各柱头科、平身科均承袭早期特征。前后老檐柱、内金柱、次间脊中柱均施柱头科。明次间前后上檐各施平身科二攒,老檐角柱与山面金柱间分别施平身科二攒,山面金柱与中柱间各施平身科一攒。外檐平身科(按宋法式)为五铺作出单杪下昂(耍头作下昂状),里转五铺作出单杪偷心造。殿内平身科为五铺作出单杪单上昂偷心造(耍头作上昂状)。
屋面椽条上铺望砖,筒瓦、板瓦、正脊、垂脊、围脊、饯脊为砖瓦混砌,石灰砂浆面层,各脊侧面雕塑花鸟、卷草等装饰,正脊两端为燕尾状。
装修殿正面老檐柱之间置隔扇门,明间六扇,次间、梢间各四扇,隔心近似“一马三箭”作法,后檐墙明间设实榻门,东西次、梢间各开方窗。
墙体、地面墙裙为条石砌筑,上部墙体为砖砌,墙抹白灰砂浆,外面刷土朱色,内刷白色。殿内地面斜铺密缝红方砖。前廊地面铺密缝六角红地砖。月台及四周台明铺石板条。月台栏杆在年维修时依闽南明代石栏杆设置而恢复原状。
彩绘、油饰明间脊桁、天花板及额枋、木雕构件、露明椽条均有彩绘。其它木构架及斗拱、桁条、外檐装修均为土朱色油饰。年10月,在维修前市政府聘请中国文物研究所专家对大成殿彩绘进行科学的加固,维修时不再进行油饰。
大成殿建筑结构特殊,梁架承袭旧制,较完整地保留了闽南古代木结构建筑特点,并融入北方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年对大成殿的维修,严格按照古建筑修缮原则,采用抽梁换柱法,梁柱蚁蛀蚀空或外部糟朽均采取填心、包心法进行维修,达到“修旧如旧”,是一座健康、整洁,保持着高龄状态的古建筑。年5月,漳州文庙大成殿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孔,规定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上旬的丁日为祭孔的日子,在文庙举行释奠礼。据记载,宋绍兴九年(年),漳州文庙大成殿内奉祀孔子像,配祀颜子、孟子,旁列十哲,两庑设诸子及先贤位。明正统十年(年)重修时奉祀孔子神主。清光绪年间,奉祀孔子神主,东配颜子、子思子,西配曾子、孟子。旁列东西哲十二位。两庑设先贤七十七位、先儒四十六位。年在大成殿前丹墀树立铜质孔子立像一尊,全高3.6米。年2月,大成殿内新置铜质孔子坐像,案前竖立铜质麒麟、仙鹤各一对,木雕神龛、案几及铜香炉等焕然一新。
四
庙内保存古代石刻多种。有历代重修碑石4通:1、明正统十年重修文庙及诸神祠碑,碑阴镌“……坛并修整祭器耆民姓名”;2、清康熙八年修建漳郡文庙碑;3、民国十四年重修漳州学宫记碑;4、民国二十五年重修漳州文庙记碑。原有卧碑,立于明洪武十五年(13S2年),今佚(清光绪《漳州府志》载有清顺治九年《世祖章皇帝晓谕生员卧碑文》,卧碑文是明洪武年间和清顺治年间统治者向全国学校颁行的学规禁例,是对官学生员的行为规范要求,共有八条)。有明崇祯十四年秋(年),知府曹荃立“游圣之门”石匾一件、“棂星门”石匾一件、浮雕石构若干件。庙内还散存碑石及跌座残石数块,内容待考。
附录:
明正统十年重修文庙及诸神祠碑
重修文庙及诸神祠碑记
赐进士奉政大夫浙江按察司佥事汪凯撰文
奉议大夫刑部郎中李增篆额并书丹
此碑立于明正统,十年(年)。
现位于文庙大门内院西南侧,东起第一石。
碑首部分残缺。现存碑高2.40米,宽0.86米,厚0.15米。正书18行,行56字。共字。
清康熙八年修建漳郡文庙碑
修建漳郡文庙碑记
赐进士出身内弘文院庶吉士加一级年家眷弟唐朝彝撰文
赐进士出身广西分守江右道参议前户部吏部事分典京闱眷年弟戴玑书丹
赐进士第观吏部政年家眷会弟康孟侯篆额
康熙八年己酉仲冬之吉
此碑立于清康熙八年(年)。
现位于文庙大门内院西南侧,东起第二石。
碑高2.米,宽1.米,厚0.19米。正书。23行,行64字。共字。
唐朝彝,清漳浦人。字偕藻。康熙六年(年)进士,选庶吉士。历补御史,掌河南道稽察大计,后补宗人丞。通藉三十载,不能成一室,数椽自蔽而已。入祀乡贤祠。著有《先后天挂图说》。戴玑(?—年),清长泰人。字利衡。顺治六年(年)进士,官户曹,历任湖广上江道,:陕西西宁道,广西右江道。会裁缺归里。康熙十四年(年),郑经率部围漳州,其子戴璘为清军黄芳度守东门,郑军执玑至城下招降,不从。城破,璘亡。丁巳年(年),淸军收复漳城后,玑得脱。十七年(年),郑军陷长泰,玑再被执,幽于鹭岛。逾年诵《正气歌》自壮,不食呕血数升而死。
民国十四年重修漳州学宫记碑
重修漳州学宫记
南海康有为
位于文庙东庑北端。
碑高1.84(含碑首),宽0.78米,厚0.米。正书。17行,行41字。共字。
康有为(-年)广东南海人。字广厦,号长素。光绪十一年(年)偕弟子梁启超赴京会试,会同在京应试举子多名,上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同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在京创办《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光绪二十四年(年)在京成立保国会,得光绪帝召开。授为总理衙门章京,促成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后组织保皇会。辛亥革命后回国,宣扬尊孔。年和张勋策划清帝复辟,告失败。病逝于青岛。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
民国陈鉴修撰《龙溪新志》有原文,加按语:此书函聘康南海撰并书,致酬千金。黄仲琴摹钩,镌以青石,颇精致可观。原稿曾寄沪商务印书馆制成珂罗版,装订成册,全书三十三页,每页三十三字。
民国二十五年重修漳州文庙记碑
篆额:重修漳州文庙之碑
重修漳州文庙记
此碑立于民国二十五年(年)。
现位于文庙大门内院西南侧,东起第三石。
碑高1.51米,宽0.76米,厚0.09米。正书。18行,行43字。共字。
蒋鼎文(~年),浙江诸暨人。字铭三。浙江讲武学堂毕业。年到广州,年任大元帅府参谋副官。年入黄埔军校任教官。北伐时随蒋介石总司令部推进,年4月进南京后,历任
南京警备团长,第二军军长,年率二十五师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抗日战争爆发,任战区司令长官,胜利后经商。年去台湾。
“游圣之门”坊,原立于文庙的“庙学”之间,“游圣之门”四字由明崇祯年间郡守曹荃大所书,今坊匾尚存于文庙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