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载:“郡县之学,创于唐代,宋代设诸路州学官。”可见,在地方建立官学的传统,从唐朝时期开始,到了宋代逐渐得到普及。到了明朝时期,洪武二年(年)朝廷颁布全国府州县建立学校。《明史》载:“二年。太祖初建国学谕中书省。臣曰:学校之教,至元其极矣,上下之间,波颓风靡,学校虽设名,存实亡。……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从此以后,全国府州县纷纷开始建立学校,因为这种学校内有规模较大的孔庙,称之为“庙学”。
“庙学”是孔庙与学校的结合体,在学校内供奉孔子等儒家圣贤,以表达以儒家为主的治国理民的思想。从明代地方志中看,文庙与学校往往并置,形成一套规制完善的建筑群。“庙学”一词早就唐代出现。唐韩愈的《处州孔子庙碑》诗中有“惟此庙学,邺侯所作。”之句。康熙《鱼台县志·卷十一·学校志》载:“自唐武德以前学不立庙,以讲堂为尊。
后世学宫崇祀文庙,反以讲堂附设”可见,唐武德年间首次在国学内设置文庙。宋王安石的《潭州新学》诗序中也有“改筑庙学于城东南”之句。到了明代虽然还是多用“学校”或“文庙”等名称,但“庙学”更符合明代府州县官学的名称。庙学是明代城市城市所具的主要设施之一。一座城市里面,衙署象征皇权的威严,。庙学建筑群占地面积大,与城市平面肌理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在朝鲜半岛,文庙在高丽王朝时期被引进,凭借朝鲜王朝对儒学的高度重视,逐渐成为地方文化与教育中心。韩国将地方文庙称乡校。与衙署、馆舍、坛庙等一起,乡校是朝鲜地方城市的主要组成建筑之一。但与明朝不同,朝鲜王朝的庙学普遍选址于城外郊区,与城市内部平面结构无关。
由于儒家很重视传统和礼仪,庙学的建筑规制基本得到了严密的考证,因此两国庙学布局所采用的平面组织原理是基本一致的,但实际上,两国庙学的建筑形制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明朝地方庙学
明朝地方庙学的平面
地方庙学的平面,以孔庙与学校的相对位置为基准,大致可分前庙后学、左庙右学、左学右庙、中庙旁学等四种模式。其中,在明代北直隶与山东地区府州县的庙学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前庙后学模式。
前庙后学的模式是从宋朝时期逐渐形成的。如南宋《景定建康志》中的建康府学已经采用很成熟的前庙后学布局形式,通过轴线对称方式,产生完整的空间次序,并加以泮池与棂星门等建筑,加强了建筑的象征意义。
可以说,前庙后学的布局方式是庙学对城市的适应结果。按常理,前庙后学的布局基于“先神后人”的空间秩序观念。与宫室的空间秩序观念不太一样,明代庙学中几乎没有前学后庙的案例。这与庙学的城市选址有关。刚开始,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庙学只能位于城市内部,但一旦落在城市内部之后,它与城市之间出现了互相适应与调整,经过长时间的试验,最终到达了在城市中采用前庙后学方式是最合适结论。
庙学虽然在繁华的城市里,但是通过前庙后学的布局,学校部分可以与大街保持一定距离,能确保安静的学习环境。
另外,在城市中,庙学建筑的形象受到重视。庙学的建筑形象要向老百姓表达威严,因此将孔庙放在前边,再加以棂星门、半池、戟门等象征性建筑,形成庄严的建筑空间。这种形象也有利于对老百姓的教化。例如,乾隆《山东通志·学校志》记载:“而东省泮宫近居尤甚,则夫鼓钟弦诵肃肃雍雍,足以启秀杏坛,扬芬藻渚者,岂四国所能颉颃也哉!”
总之,城市中前庙后学的布局方式不仅满足使用要求,也能满足象征性要求。前庙后学的模式中,院落及单体建筑的布局方式一般将平面分三路:中路是建筑平面组织的脊髓,从南往北,按顺序排列棂星门、半池、戟门、先师殿、明伦堂、主教官宅;西路前边设置射圃,后边还有空地的话,建设号舍与教官宅;东路县建设文昌祠和启圣祠等,以配先师殿旁,后边还有空地的话,建设号舍与教官宅。
明朝地方庙学的建筑制度
康熙《鱼台县志·学校志》中记有关于庙学建筑的来历、国家规制与鱼台县学校的实际情况,提供较全面的信息,其中包括庙学各建筑的制度。里面列举的庙学单体建筑有先师庙(先师殿)、两庑、启圣祠、乡贤祠、名宦祠、戟门、棂星门、泮池、明伦堂、敬一亭、教谕宅、训导宅、文昌阁等14种。各建筑的来历有所不同,有的起源于周代或周代以前的学校原型,如半池;有的来自唐代,如孔庙从唐代开始被附于学校;有的来自宋代,如戟门与大成殿名称;有的明代才定,如先师殿名称、齐圣祠与敬一亭。另一方面,庙学各单体建筑的形制,有的基于古老的传统,有的基于国家规范。可见,明代地方庙学的建筑制度是基于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而逐渐形成的。
明朝地方庙学建筑中,国家制定规范的有先师殿、两庑、启圣祠与敬一亭。先师殿,“至明嘉靖九年正祀典,改称先师庙。旧为三楹,改卜先师庙于明伦堂之南,嘉靖乃扩为五楹,制于是始定。”明嘉靖九年朝廷修改文庙祀典,从此地方庙学将大成殿改称为先师殿。此改制有可能包括地方文庙的建筑形制,或引发了地方庙学建筑的一些变化。
如从“明嘉靖九年,始诏两京国子监及天下郡县俱建启圣祠”之句,可见此改制将启圣祠(孔子父亲祠堂)正式纳入国家及全国地方庙学建筑规范中。还有敬一亭也在“明世宗”即嘉靖年间正式纳入国家及全国地方庙学建筑规范中。两庑,“两庑之建必随正殿,所以祀先贤先儒者也。崇祯六年创东西庑九楹。”庙学建筑规范还包括两庑,两庑是指位于先师殿前东西两侧的厢房。祭享必须对孔子及“先贤先儒者”同时举行,因此两廊要与大师殿一起建设。县学东西庑的面阔取决于祀典的需求,鱼台县庙学两庑面阔各9间。
嘉靖时期的文庙祀典改制在祭祀及建筑方面追求完整性,尤其引入部分形成了由棂星门、半池、戟门、月台、先师殿而组成的一条完整的中轴线,打造庄严的气氛。从此前庙后学的平面格局自然成为了定式。
其它建筑都没有提到明确的规制,也许像城隍庙建筑规制一样,规定较简单,只包括几种核心建筑,其它就按照儒林固有的传统可以调整。
庙学建筑中最重要的是先师殿。先师殿的面阔分别有3、5、7、9间。北京孔庙大成殿面阔9间,其它地方庙学先师殿面阔3、5、7间。府州县先师殿的开间与所属行政等级没有固定的等级关系。
例如,周瑛在《明代河南府、州、县庙学建筑形制与空间构成研究》中,据统计指出,明代河南府学的先师殿均5开间;州学的先师殿一半5开间,另一半7开间;县学的先师殿一般5开间,有少数3开间;综合下来,绝大多数为5间。同样,山东与北直隶庙学的先师殿面阔有3、5、7间,其中绝大多数为5间。可见,地方庙学的先师殿规则也许为5开间。明伦堂作为讲学部分的核心建筑,在平面中轴线上,与先师殿形成前后对应关系。因此它的面阔要受到先师殿的限制,假如先师殿面阔5间,则明伦堂面阔要5间或3间。
朝鲜王朝的庙学
在韩国历史上,儒学最早公元4世纪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年)就建立了太学,并采纳儒学作为主要学科之一。新罗也在神文王二年(年)建立了国学于京都王京。
到了高丽王朝时期,德宗即位年(年)前后,国家设置了国子监,并仁宗五年(年)诏令全国各地建设学校。关于高丽国子监与地方学校的历史如下:
《高丽史·世家成·宗二年》(年)载:“(成宗二年)博士任老成至自宋,献太庙堂图一铺,并记一卷,社稷堂图一铺,并记一卷,文宣王庙图一铺,祭器图一卷,七十二贤赞记一卷。”《高丽史·世家·德宗即位年》(年)载:“(德宗即位年)始设国子监试。”《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年)载:“国子监,……前有大门,榜曰国子监。中建宣圣殿,两庑斗斋舍,以处诸生。”《高丽史·世家·仁宗五年》(年)载:“诏诸州立学,以广教道。”
以上可见,高丽国子监是参照从宋朝引进的“文宣王庙图”而建设的,由宣圣殿与东西两庑组成,其建筑格局到了唐宋文庙建筑形制的影响。又可见,随着科举制度的实施,从仁宗五年开始各地学建立了学校。
到了朝鲜王朝时期,太祖四年(年)国家开始营建汉阳文庙,并在世宗年间(~年)诏令“各道州府郡县皆置文庙,谓之乡校。”由此“乡校”一词就成为了地方官学的名称。
朝鲜王朝中央庙学
朝鲜王朝的中央庙学由文庙与成均馆组成。严格地说,文庙是指供奉孔子及圣贤们的前半部分,成均馆是指讲学的后半部分。然而,古人称之为“文庙”或“汉阳文庙”。从现存平面上看,汉阳文庙采用前庙后学的布局方式,以强调以儒家思想治民的国家理念。
汉阳文庙的文庙部分仅有一进院,一进大门就没有半池与戟门,直接能看到大成殿,大成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东庑与西庑,东南角有一座御碑亭。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及杰出弟子们牌位的场所,汉阳文庙大成殿就采用了单檐歇山顶的厅堂式,面阔5间,进深4间,前附一条横廊,以便举行祭祀仪式。大成殿前东西两侧设有东西两庑,东西两庑是供奉其它中韩两国著名圣贤牌位的地方,即在中原制度上添加了自己当地因素,建筑采用前附廊的悬山式屋顶。
大成殿后边就是讲学区,称成均馆。文庙与城成均馆之间没有隔墙,而用一米多的地形高差,自然地分离两院落。成均馆由明伦堂与东西斋组成。明伦堂始建于宣祖39年(年),原建筑面阔3间,进深3间,采用了单檐悬山顶与厅堂式结构。后来在两侧附建耳房,称为斋室。明伦堂斋室均采用歇山顶,比中间稍微低。讲学时作为教师的等候室而使用。
明伦堂前左右有东斋与西斋,儒生们住宿及读书之处,东西斋均采用悬山顶廊庑的形式,平面由室与轩组成,室是儒生的寝室,轩在寝室前边,夏季炎热时,儒生们纳凉的地方。
除了在此两个院落的外边再附建了一些服务设施。如大成殿西侧有典祀厅,负责祭祀,内有祭器库;成均馆的东侧有食堂,呈“口”字形,与东斋以廊互相连接;明伦堂东北角有公署、值班房、仓库、尊经阁、享官亭等辅助设施,西北角远处设有启圣殿,供奉孔子之父。
然而,这种严格的轴线对位布局方式在朝鲜王朝时期其它类型的建筑中很少见,只有王宫的外朝部分采用这种布局方式,其它寺观、衙署、第宅等均采用较灵活的布局。
朝鲜王朝地方庙学——乡校
朝鲜王朝地方官立庙学称“乡校”。乡校是地方的教育基地,为国家培养人才,并起到普及儒家思的作用。朝鲜王朝非常重视乡校的建设,将乡校的经营成果反映到地方官的人事考绩。因此乡校逐渐增多,据《东国舆地胜览》载,成宗十七年(年),全国共有所乡校,目前仍然保留所。其中,全州府乡校,庆州府乡校,罗州府乡校,江陵牧乡校等具有代表性。
乡校的规模按所在区的行政等级大致决定。各级乡校的规模取决于学生名额,据朝鲜《经国大典》规定,府、都护府、牧均90人,都护府70人,郡50人,县30人。教授(从六品)与训导(正九品)负责教学。
选址与布局乡校不同于明代庙学,一般位于郊区景观秀丽的地方,以保持宁静的学习环境。乡校的选址很重视风水,由于朝鲜半岛处处可见小山丘陵,乡校的选址密考虑主山、案山、白虎、青龙等地貌关系,选择能多出人才的基地。这种地方一般有“不深而澄淸野”的地形。
另外,调查发现,以全罗南道为例,乡校共有24所,其中18所位于缓慢的斜坡上,6所位于平地。乡校平面布局大致可分前庙后学、前学后庙、左学右庙与左庙右学的四种基本模式。其中,前学后庙18所,前庙后学3所,左庙右学2所,左学右庙1所。可见,前学后庙占大多数,与明代北直隶与山东府州县庙学多数采用前庙后学模式的情况形成明显的对比。
其原因在于选址特点。18所前学后庙的乡校中,17所选址于斜坡上。与衙署建筑一样,乡校也利用斜坡的优点,在缓慢的斜坡地形上,以轴线对称布局方式,陈设各单体建筑。沿着中轴线,从前往后,先后建立门屋、明伦堂与大成殿,明伦堂左右营建东西斋,大成殿左右营建东西庑,形成前后两个封闭的院落。建筑群内的单体建筑等级一般大成殿最高,明伦堂其次,门屋其次,厢房最低。虽然大成殿单体建筑本身没有那么高大,但凭较高的基址能够体现出大殿应有的气派与威严。
斜坡上采用前学后庙的乡校中,一些乡校将明伦堂放在院落的前边。如江陵乡校的明伦堂在其东西斋的前边,人们由明伦堂下出入院落。这样明伦堂将面阔扩大到11间,获得了非常大的室内空间,并打开朝南的门扇后,能够俯瞰远景山水。乡校位于很安静的郊区,才能实现这种设计技巧。
单体建筑乡校的主要单体建筑有大成殿、东西庑、明伦堂、东西斋、门楼、藏板阁、典祀厅与库直舍等。棂星门、半池、戟门、牌坊等装饰性建筑基本没有。
大成殿:大成殿是供奉孔子、中国四圣以及韩国十八贤的神位并举行祭享的建筑。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条件,朝鲜王朝各地乡校的大成殿的规模互不相同,供奉人物也有所不同。如汉阳成均馆大成殿为全国乡校建筑的蓝本,面阔5间,进深4间;全州府乡校的大成殿,面阔3间,进深3间;庆州府乡校的大成殿,面阔3间,进深3间。可见,中央与地方之间,建筑规制有一定的等级关系。但有例外,如江陵乡校的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府以下乡校大成殿的面阔与进深的间数不能再少,只在装饰等方面出现递减,但不明显。
东庑、西庑:大成殿的左右厢房,是供奉孔子的弟子和先贤的神位的场所。其规模取决于所供先贤的牌位数量,全国乡校东西庑中,丹阳乡校东西庑的规模最小,面阔各仅2间,庆州乡校东西庑最大,面阔各达11间。
明伦堂:明伦堂为乡校内讲学的中心,是教学儒生的场所。在朝鲜王朝后期,明伦堂的讲学功能被缩小而教化当地社会的象征性功能得到强化,在举行春季和秋季的乡祀时,作为祭官等候的场所使用。明伦堂的平面由厅与室组成;厅是夏季讲学处,前后门扇可以折起来挂在屋檐下,厅与室之间的隔扇也可以推开到两边,能得到宽敞的大空间;室是冬季讲学处,因设有地炕,可以供暖。
东斋、西斋:东斋和西斋为儒生们的住宿及读书之处。其中,西斋习称“司马斋”,分给已经通过小试的进士与生员。东斋习称“养士斋”,分给尚未通过小试的下级学生。东西斋建筑平面由轩与室组成:轩是没有门扇的开敞空间,一般位于寝室前面,因为通风良好,夏天炎热时,学生们在此读书;室是寝室,在轩的后边,地面带有地炕。
大门:建筑形制有单层三门与二层楼门两种。前者有三双板门,后者采用二层楼阁形式,由下层出入,上层供儒生们休息。
藏板阁:又称书库,收藏各类书籍与印刷板。建筑的下面离地面隔开一段距离,以免潮湿,因此称之为“阁”。规模很少,面阔2到3间,进深1到2间,屋檐采用悬山顶。
典祀厅:又称祭器库,是准备祭享仪式与收藏祭器的场所。建筑规模,一般面阔2到3间,进深1间。
库直舍:乡校管理人的住处,附有几间小库。平时给儒生们供餐,祭享仪式时在此准备牺牲。建筑形制与民居基本相同,建筑没有固定形式。
总结
明朝地方学校的建筑形制在古老的传统与国家祭祀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在嘉靖九年的孔庙祭祀典礼改制时,基本定型。从唐代开始,学校内设置孔庙,称之为“庙学”。到了宋代,在建筑平面上,出现几种“庙”与“学”的组合模式。到了明代嘉靖时期,因庙学建筑在城市中的象征性地位与实际使用需求,前庙后学就成为了常例。前边设置规模最大的先师殿,并附以棂星门、戟门、半池、敬一亭等装饰建筑,以表达威严,并在后边设置以明伦堂为中心的讲学区,与繁华的大街隔开一段距离,以确保安静的学习环境。
朝鲜王朝的地方庙学建筑形制是对首都汉阳文庙的模仿,而汉阳文庙建筑形制来自前朝高丽王朝的国学,而高丽王朝的国学就按照宋代从中国引进的图纸而建的。朝鲜地方庙学在平面上多数采用前学后庙的模式。这是因为它们大多数选址于郊区的缓慢斜坡上。郊区有安静与景观秀丽的地理优势,在斜坡上,先将大成殿安置在后边高处,以表示尊敬,然后将明伦堂放在前边,从明伦堂中直接看得到美丽的景色,给儒生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虽然朝鲜王朝时期地方庙学建筑的原型是高丽王朝时期基于宋代的“文宣王庙图”而建的,但朝鲜王朝的地方庙学建筑形制与明代地方庙学有所不同。
一,在选址方面,明代山东与北直隶的文庙都位于城内,成为了城市的主要组成建筑之一,而朝鲜王朝时期地方庙学一般位于城外或邑之外的风景秀美之处。前者重视文庙的象征性与尊严,以棂星门、半池、戟门等建筑,加强了中轴线的引入部分的装饰效果;
二,在地形方面,明代山东与北直隶的庙学一般位于平地上,为了表达建筑群的秩序关系,控制各单体建筑的规模与装饰,而朝鲜王朝时期地方庙学多数位于缓慢的斜坡上,利用地势高差,弥补较小的单体建筑的体量,组成单体建筑之间的等级关系不明显;
三,在总体平面格局方面,明代山东与北直隶的庙学多数采用了前庙后学的格局,而朝鲜王朝时期地方庙学多数采用了前学后庙的格局。这与地形有关,在斜坡上,后边比前边高,假如将明伦堂放在后面高处的话,大成殿会比明伦堂低;
四,在单体建筑形制方面,明代地方庙学中等级最高的先师殿,一般面阔5间,殿前设有月台,屋檐采用单檐歇山顶,而朝鲜王朝时期地方庙学的大成殿面阔多为3间,也有5间。殿前很少有月台。屋檐多为单檐悬山顶,也有单檐歇山顶。朝鲜王朝乡校大成殿之所以多用悬山顶,是因为在屋顶形式方面上下等级关系不明显。如汉阳文庙的大成殿采用悬山顶,而明伦堂采用歇山顶。朝鲜王朝时期的祭祀建筑多用悬山顶,如汉阳宗庙大殿屋顶是悬山顶。另外,明代地方庙学的明伦堂面阔一般3间或5间,有的7间,屋顶形式多为硬山顶,而朝鲜王朝的乡校明伦堂,面阔3~11间,屋顶形式多为悬山顶或歇山顶,内部可分为厅与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