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中进士,令人钦佩实属南京高淳的

#高淳#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自古以来,南京高淳给人们留下了民风淳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深刻印象。这样的环境也孕育了一代代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或忠义两全,或爱民如子,又或清正廉洁。总之,他们的故事都值得载入史册,流芳千古!

在高淳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中,“韩门三进士”的故事流传甚广。故事发生在距今约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当时高淳的古柏镇有一个以韩姓命名的村子~韩村。该村庄紧邻凤凰山,可俯瞰石臼湖,这便是韩门三进士风景秀丽的家乡。明代中叶,高淳的文化界迎来了一场复兴。当时,韩村的一户人家连出三位进士,令后世称颂。

古柏韩村

这第一位进士,名叫韩叔阳,字进甫,明嘉靖二十六年(约年)中进士。就任浦江知县期间,改善官僚主义作风、惩奸除恶,浦江人民建起祠堂纪念他。在严州任职时,他一手处理了不少冤假错案,不久后升任湖广副使,工作兢兢业业。韩叔阳还曾回到家乡置办义田,筹建义仓,扶贫济困,为家乡人民做的实事好事不胜枚举。54岁病逝后,人民都很怀念他。

继韩叔阳之后,第二位进士便是韩邦宪(~年)。韩邦宪字子成,系韩叔阳的长子,自幼年时便有神童的美誉。年轻有为的韩邦宪12岁补博士弟子员,进入国子监学习,18岁中进士。

一门三进士

韩邦宪任屯田主事之初,因反对权贵侵占土地,劝谏有功,升任衢州浙江衢县知府。刚一上任,他便深入民间,亲自体验百姓疾苦,然后提出受大家欢迎的改革主张,并付诸实施。他主张兴利除弊,默默做了不少造福人民之事。包括清查孔庙田产,救济贫苦的读书人,增加矿区防卫人员,创办盐行等。

父母相继去世时,韩邦宪利用回家奔丧的机会,参与本县的田地丈量活动。由于当时,官府田地土质贫瘠,收成较少,因此赋税重,农民常常饥肠辘辘。了解情况后,他主动提出给自己的私田加税,分摊一部分赋税,从而减轻当地农民负担。由于他的榜样力量,高淳当时的富户也都纷纷跟着效仿。

韩门三进士家谱

可见韩邦宪不仅在自己担任官职的地方为百姓做好事,还时刻关心家乡人民的疾苦。譬如:高淳自从筑东坝后,10万余亩良田被淹没,赋税却依旧沉甸甸,每年要负担的虚粮多达石。韩邦宪心疼家乡百姓,决心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如实上报,提议给予减免赋税。他还亲笔撰写了《广通镇坝考》一文,对东坝的兴筑提出自己的看法,呼吁朝廷对家乡灾民施以援手。他所做的一切,无不对朝廷批准给高淳减免虚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邦宪晚年时,衢州遭遇百年难遇的大旱。那时的韩邦宪虽已重病缠身,却依旧想着百姓,他挣扎着起床,颤抖着书写下令开仓放粮的告示。不久后病情急转而下的韩邦宪与世长辞了。衢州人民都深深地怀念他,并为他铸了一尊铜像,常年矗立于“常怀祠”。

辞官归乡的韩叔阳

这一家的第三位进士,则是从小聪颖好学的韩仲雍。他的父亲韩邦本系韩叔阳次子,换句话说,韩叔阳便是韩仲雍的爷爷。

据说一日,高淳知县乘轿外出考察,路过韩村时,一孩童正在路上用砖块搭“桥”玩,轿子经去不小心被碰塌了“桥”。谁知孩童拦住知县的去路说到:“你碰倒了我的桥,须对出我给的上联,否则,不让你走!”知县答:“那你就出上联吧”!孩童看了一眼坍塌的“石桥”脱口而出:“踢倒磊桥三块石”。知县竟一时语塞,对不上来。只好先打道回府,后来还是夫人帮他想出下联。

知县与童年韩仲雍

第二天,知县又在村口又碰到了孩童,便告诉他:“下联是:剪开出字两重山。”这孩子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知县不解问他笑什么,孩子答:“这个下联肯定不是大人想出来的,倒可能是您夫人对的。”知县惊讶地问:“何以见得?”孩子笑这说:“只有夫人才用剪子,大人应该用剑:劈开出字两重山!”知县连声说:“佩服佩服,你真是个神童呀!”这个孩子就是童年时的韩仲雍。

韩仲雍文韬武略,年少时便进入国子监读书。明万历年间中进士,曾官至福州副巡按使兼巡海道,负责福建一带海防。智勇双全的他团结少数民族,一生守卫祖国疆土,抵御倭寇骚扰。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

韩门祖孙三代进士,传为一段佳话。他们各个刚正不阿,体恤百姓疾苦,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成了百姓心目中的好官。如今已是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韩门三进士的故事》,极具高淳地方特色和人文价值,体现了高淳人勤奋认真、淳朴善良、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后世学习和传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2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